圖:散文阿盛在民國七十三年由時報出版的《行過急水溪》書封面,絕版已久,見之不易。


  此番南下彰化埔心,雖主要為清明祭祖,但住在大表哥家近一個禮拜,臨近的埔心鄉圖書館就是我的目標寶庫。

  果然,跟小姪子和豐借了借書證後,我直奔圖書館,真高興當時小姪的借書紀錄掛零,讓我得以一口氣借滿五本書。在上次返鄉時,我早已相中了遠景版鍾理和的散文集,還有阿盛老師這本讀過千遍卻未曾謀面的《行過急水溪》。這本書的書封相信很多人都未曾見過吧,其珍貴自不在話下,雖知圖書館肯定不能割愛,但對圖書館用心收藏,讓我有幸見聞,心中還是充滿感激的,所以特意將之遠借來台請盛師簽名留念,行間翻讀篇篇舊文,還是百讀不厭,所謂雋永便當如此罷。



  遺憾另本令我思慕久矣的鍾理和散文集卻百覓不着;鍾先生的書在書店算是容易找見的,我之所以獨鍾舊書,乃因舊書所收編的作品,有時不見得在新編的作品集裏讀得到,時過境遷,或有增刪,難免有遺珠之憾。新書容易買取,舊書卻得靠運氣;這讓我經常想要捐書,不過往往書到託轉人的手上就被留下了,好書不寂寞,也是好事。

  聯合報系出版的《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是此行意外收穫。

  該書出版於民國七十年十月。是年「台灣光復三十五週年,聯合報特別計劃『寶刀集』,特約光復前之老作家十二位,依其專長,每位寫一篇作品慶祝這光輝的佳節。這些作家,儘管有的已經高齡超過古稀,可是他們不但體力未衰,而且老當益壯。此次所發表之作品,有小說、有詩歌、有評論、有隨筆,並非每篇都寫得精彩動人,淋漓盡致,但是可以看出他們對於文學仍然抱着無比的熱情,真如『寶刀未老』一樣,向臺灣文壇,亮出閃閃的光芒。」(摘自黃得時/序)

  《寶刀集》收入有台灣作家王詩琅(民前四年生)、王昶雄(民國五年生)、巫永福(民國二年生)、吳坤煌(民前三年生)、林芳年(民國三年生)、陳火泉(民前四年生)、黃得時(民前三年生)、郭水潭(民前五年生)、葉石濤(民國十四年生)、楊逵(民前六年生)、楊熾昌(民前四年生)、劉捷(民前一年生)及龍瑛宗(民前一年生)等作品,既是特為紀念臺灣光復所作,更可由作品中窺見其時台灣文學作家的時代背景、歷史定位及其觀點思想,就臺灣文學史上而言,不啻為一珍貴的「文獻」。




  -2008-04-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