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をはやみ 岩にせかゐゐ 瀧川の
われても末に あはむとぞ思ふ
--崇德院
片中,青梅竹馬的聰子和清顯以這首和歌各執上下半首啟緣,約定且堅信倆人最後「一定會再重逢」的緣份,然在瞭解這首和歌的背景之後,便知這實是預告了一場哀涼悽美的愛情悲劇。
瀨をはやみ 岩にせかゐゐ 瀧川の
われても末に あはむとぞ思ふ
--崇德院
片中,青梅竹馬的聰子和清顯以這首和歌各執上下半首啟緣,約定且堅信倆人最後「一定會再重逢」的緣份,然在瞭解這首和歌的背景之後,便知這實是預告了一場哀涼悽美的愛情悲劇。
十年前看這部影片時,與P剛分手不久,當時看着進場隊伍中攜手相擁的情侶,不禁想像着他們的未來,在激情過後是否仍能攜手度過衝突不斷的磨合期?我的眼光避開了那些嘻鬧玩笑着的年輕男女,不因嫉羨,而祇是想讓思緒帶着一點距離稍稍安靜;這樣的場景在未來仍會一次再次地重現,想年少時的我,必也曾帶給某些人如是感懷吧。
Élise:(in French)You're all alone here? What do you do all day?
Pierre:(in French) Watch other people live. Wonder who they are, where they go? They become hereoes in my little stories.
影片開始不久的這段姐弟對話,即已點出了導演在這部片中所要表現的--生活在 Paris 中人們的生活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因病祇能蟄居住所的Pierre,經常打開窗台、或站在陽台上眺望「巴黎」,不妨說Pierre就像一部攝影機,觀察紀錄並將這個城市的縮影展現在觀眾眼前。
看見的人,其實沒看見;或許吧,因為看得見的人,往往為雙眼所迷惑,反而因此而看不見。
Angela的愛情是自我的,Nello的愛情是自私的,同樣建構在他人的不幸上,愛情如虛幻美夢的倒影不堪一擊,幸福看似擦身而過,其實從來不曾、也不會擁有,幸而人生能在遺憾下產生美感--得不到的於是最美。
所以我們不妨多背些優美的詩句,並且經常練習吟誦,當無法設防的那一刻來臨時,才能自然優雅,予「曾經」絕美告別。
古希臘戲劇大致繁榮於西元前6世纪末至西元前4世纪初之間的古希臘世界。彼時古希臘的政治和軍事中心雅典城同時也是古希臘戲劇的中心。
雅典最早的戲劇傳統起源於祭奠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的宗教活動。這一起源經考證證實準確,因為雅典最早的戲劇表演便出現在一年一度的酒神節上。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說:希臘悲劇的誕生要早於羊人劇(satyr play)和喜劇,而悲劇則由頌揚狄奧尼索斯的酒神讚美詩演變而來。這些讚美詩都是人們在酣醉的時候即興創作的。西元前600年,詩人阿利翁將酒神讚美詩發展成了一種由歌隊吟唱、具有敍事性特徵的新的藝術樣式。在西元前534年,一個名叫泰斯庇斯的人成為最早在這種敍事劇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物。他通過背誦臺詞和切身表演,試圖完全融入角色;同時他還使自己的表演和歌隊結合。在這種戲劇的雛形中,歌隊扮演的是敍事者和評論者的角色。泰斯庇斯被認為是古希臘最早的演員。
對我們這批十八歲的蘿蔔頭,他們應該是中間人和嚮導,指引我們走向成熟的世界、工作的世界、責任的世界、和進步的世界──邁向未來。我們經常取笑他們,開他們的玩笑,但在我們內心中卻信得過他們。他們所代表的權威觀念,在我們心靈中,是與慧眼和成人的睿智相聯。可是我們頭一次見到死亡後,卻使這個信念動搖了;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一代遠比他們那一代更能信得過。他們只是在能言善道和小聰小明上凌駕我們。第一次砲轟顯示出我們的錯誤,在連天砲火下,他們教給我們聽的世界,碎成了片片。
他們繼續在寫、在談時,我們見到了受傷和死亡。他們教訓說,一個人對帝國盡責是最偉大的事情,我們業已知道死亡的痛苦更甚。雖然我們沒有犯上、沒有開小差、沒有孬種,──他們卻對這些字眼兒隨意使用。我們愛國不下於他們,每一場作戰我們都勇敢以赴,但也區分出真和假,驀然間我們學到了觀察。我們看到他們的世界裡,一點兒甚麼都沒有留下來。一霎間,我們孤孤零零得可怕,在孤獨中,我們更應該看得透徹。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
雖然是現代童話,不過「逐夢鬱金香」是部配樂優美、賞心悅目,讓人看了心情會轉好的電影。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與男女配角在遭逢生命瓶頸、陷入困頓情境下,總能「意外的」柳暗花明又逢春,尤其在沉鬱的冬天裏,透過影片,威尼斯的水鄉景致,黃色路燈下的街道與偌大的廣場,彷彿帶來了一股微風中淡淡的鬱金香,令人不禁沉醉在甜美的愛情故事中。
上圖:垂死的高盧人(約西元前 230 ~ 220 年)
早期希臘雕刻受到埃及和近東各國的影響,直到黑暗時代﹝Dark age,約 1100 ~ 800 B.C.﹞過後,希臘人的雕刻開始建立自己的風貌,展開蓬勃的發展,並對往後歐洲藝術產生極大的影響。
地理上的北極是緯度為北緯90°的點,在方向上是真北,在這一點所指向的任何方向都是南方。地球的磁北極實際上是磁場的指南極,它會吸引構成羅盤指針的磁鐵的指北極。在北極沒有土地,只有常年被冰封的冰冷海水在冰層之下流動著;然而被冰封的,豈僅是地理上眼睛看得到的世界?
「北極」,也在人的內心深處,對這個黑暗地獄,人類所知近乎於「零」,它無法藉五感體驗,亦沒有任何文字影像足以轉達,認識它惟有親身經歷內心冰冷嚴酷的極力考驗,結果若能征服,便能仰望希望的南方。較之於去年引起廣泛討論及回應的「水蜜桃阿嬤」,導演楊力州新作「征服北極」,以從社會常態下對弱勢族群的關懷,轉向追求人生夢想的實現、挑戰自我內在最深的恐懼,倘將之視為楊導沉寂後,重新出發的第一步,實不為過。
影片開始前的十分鐘短片「活着」,透露出「小男孩」楊力州對外婆真切的思念,真摯的情感令人動容。片尾帶出保育類動物北極熊,慘遭人類無情自私的獵殺,無聲的字幕亦是對生命無聲的控訴,令為終於征服北極鬆一口氣的觀眾,心情為之下沉,三分鐘的力道強過三十分鐘孤立無助、利刃似的極冰考驗,然這深沉的「錯誤」,正是導演楊力州在歷經人生低潮時,始終隱然盤繞於心,無法忽之卻之的「南方」。
-2008-11-05- 補記
本片「Top Secret!-笑破鐵幕」發表於1984年,是銀幕硬漢 Val Kilmer(方基墨)少見的音樂動作喜劇。片中的 Val Kilmer 全身充滿一種無厘頭的戲感,無論是誇張的跳上桌子大唱美式搖滾、模仿貓王扭腰擺臀,或是在逃亡過程中不慎「迷路」,一幕從馬桶冒出時臉上甚為認真的表情,更是令人忍俊不住,實具冷面笑匠的潛力。
1986年,Val Kilmer 參與電影「Top Gun-捍衛戰士」的演出,該片雖捧紅了湯姆克魯斯,但藉由「The Doors」(門)影片中對Jim Morrison的重新詮釋,Val Kilmer 再度證明他在音樂上獨到的戲劇天分;而「The Saint-神鬼至尊」中的西門一角,則在多重角色中顯見他在語言上的天分。
我心的世界
有一輪月光
為里巾包紮
棄予一旁
走進殘秋的樹林
自言自語地
成為孤獨的角色
我向自然模仿
扮成一隻山鳥
只在山間盤旋
為愛墮落犧牲
再見,月光
我的生命
一片黑暗
── 摘自七等生「隱遁的小角色」
1985年的5月17日,在東區的某辦公大樓中和夢中人相遇,交往開始宛如走在滿佈地雷的息戰區,步步忐忑,惟恐壞了對方心目中的印象,就此斷了線。分分合合,直到今天,「愛情」已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定義,沒有激狂的愛欲憎怨,不過是銘心刻骨廿餘年。
昨夜,再度重看電影「我心狂野」──多年前曾一起看過的電影,當時祇對最後一幕留下深刻印象;昨晚獨自一人,也許是歲月起的化學作用,當時不曾被點燃的燄火,如今才感覺到了它曾經存在過,並已在心體內烙下永無消除可能的印記。
「我心狂野」,狂野的心是否還能讓我為夢想而奮鬥呢?倘若它還是熱情且激烈的話,它還能讓我有勇氣朝向夢想飛奔嗎?
痛哭一場,激狂如火燄般的勇氣亦隨淚流出……電影裏光怪陸離熟悉的畫面,「與火同行」(雙峰)的演員擅長演繹劇中人的情慾性格(記憶再度被喚醒),世界的荒謬在於什麼都有可能,祇是往往已與己無涉。
因為演員表上出現「辛樹芬」三個字,平靜的心頓時被撞擊了一下;這四年來,對小樹的記憶漸漸平面化,帶著緣盡的心情,我盡量不去懷舊,不看「童年往事」,不看「戀戀風塵」,甚至台灣人必看的「悲情城市」──拍此片時,已知這是小樹的告別作,說不明白自己為何逃避看這部電影,被責怪『身為她最好的朋友,居然沒看過「悲情城市」,』也不要緊,我就是怕看,或許是因為知道拍完這部片子,小樹即將回到美國,離開這個城市,離開台灣,「悲情城市」是我們分離的宣示……
看「期待你長大」主要是因為裏面有小樹,發現我很想念她;編劇是吳念真,幾年前曾聽過他的一堂課,很欣賞他。
影片中的小樹是我熟悉的模樣,我想起幾張她在高爾夫球場上、還有訂婚後在「愛之船」上拍的照片,就是那模樣。她真的美得很特別、神韻中自然流露出特別的氣質……
從人類文化的歷史上看,希臘文明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而希臘文化主要來自以愛琴海﹝Aegean Sea﹞為中心的愛琴海文明,因此愛琴海文明是歐洲最早發展的文明。這個文明包括發源於克里特島﹝Crete﹞的邁諾安﹝Minoan﹞文明與發源於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半島的邁錫尼﹝Mycenaean﹞文明。從古希臘歷史的角度來說,愛琴海文明就是古希臘的史前文明,接著就是神話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
發行於1985年的電影「Young Sherlock Holmes」(中譯:出神入化)是我個人蠻喜歡的一部影片。這部電影上映時我看了三遍,不過呢,並非因為好看而一看再看:第一次是與公司的一位女同事去看,片子開始沒多久我就睡著了;第二次與當時的男友去看,電影演不到一半,我又睡著了;初始我一直不確定這部電影好看否,直到第三次與K去看,突然發現這部片子真是好看極了,對自己居然能連睡二次深感不可思議。
改編自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得主愛麗絲沃克(Alice Walker)原著《給上帝的信》小說的「The Color Purple」(譯:紫色姊妹花),完成於1986年,是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大幅改變以往重特效奇幻風格的第一部影片。全片以書信旁白為影片經緯,時代橫跨1909年至1943年黑人社會文化的轉捩時期,故事敘述平靜緩慢,幾位主角演出自然平實,由於沒有驚悚刺激的劇情或耗資千萬的大場面,片長二個半鐘頭,若能不急著看完,慢慢欣賞,是頗有散文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