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圖:垂死的高盧人(約西元前 230 ~ 220 年)

  早期希臘雕刻受到埃及和近東各國的影響,直到黑暗時代﹝Dark age,約 1100 ~ 800 B.C.﹞過後,希臘人的雕刻開始建立自己的風貌,展開蓬勃的發展,並對往後歐洲藝術產生極大的影響。 

  希臘的雕刻和建築,是互為一體的,例如神廟建築上的山形牆雕刻或浮雕飾帶、墓碑上的浮雕等等。除了和建築相結合之外,獨立性的雕像也很可觀,其創作泉源來自「人體美」,是歷史上裸體雕刻的創始。但由於年代久遠、歷經戰亂和人為的破壞,大部份原作已所剩無幾,因此現在我們對希臘雕刻風貌的了解,主要靠文獻上的記載和羅馬時代的仿製品而得知。

  古希臘雕刻依其風格發展,可以分為可分為三個時期:古樸時期﹝Archaic period,約 800 ~ 500 B.C.﹞、古典時期﹝Classical period,約 500 ~ 330 B.C.﹞與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 period,約 330 ~ 30 B.C.﹞。


第一部分:古樸時期的雕刻

  當希臘人邁出黑暗時代的陰影後,他們開始製造實物大小的石頭雕塑。從埃及那裏,希臘人學會了製造大型石頭雕像。當時很多希臘人在埃及當兵,所以他們有機會親眼見到埃及的雕像,並學到如何製造這些雕像。埃及人使用的其中一個技巧是,為臉部使用一個三角形,並為頭髮使用兩個倒立的三角形。這樣,頭髮可以幫助支撐脖子,否則,脖子可能會太細,而無法支撐頭部。埃及人使用的另一個技巧是,讓其中一隻腳稍稍在另一隻腳前面,這也是為了幫助塑像站立不倒。 

  古樸時期的雕刻宗教性極為濃厚,有許多以青銅、陶土為材料的小型雕像出現。到了西元前七世紀中葉,與真人大小近似的大型石雕像就發現很多,大多是以年輕人作為雕刻題材的立像。當時人物雕像受了埃及雕像「正面性法則」影響,都呈直立狀,給人一種生硬樸拙的感覺。這時期的男性雕像稱為 Kouros,女性則為 Kore,他們都展現拘謹的古樸式微笑。在服飾觀點上,希臘人與埃及人不同,埃及雕像總是穿著衣服,希臘雕像總是不穿衣服的裸體,這是因為希臘人認為男人的身體是神聖的,眾神喜歡目視他們。例如在米洛島﹝Milos﹞ 出土的《青年立像》﹝Kouros﹞。

青年立像
﹝Kouros﹞
約西元前 550 年

大理石,約 214 公分高,在米洛島﹝Milos﹞ 出土

國家考古博物館,雅典﹝Athens﹞,希臘

  至於女性雕像卻穿著打褶的連身長衣,衣服上充滿色彩和裝飾,頭髮梳成兩條辮子,身體姿態也比男性雕像自然得多,有時還伸出一隻手。譬如在雅典衛城出土的《穿披肩的少女》﹝Peplos Kore﹞。

穿披肩的少女
﹝Peplos Kore﹞
約西元前 530 年

大理石,約 122 公分高,雅典衛城出土

衛城博物館,雅典﹝Athens﹞,希臘

  西元前 460 年,有一件青銅雕刻《宙斯像》﹝Zeus,也有可能是海神 Poseidon﹞,他的身軀比真人更為高大,呈現穩固平衡的運動姿勢。從他擲標槍的動作來看,雕像中蓄勢著待發的力量,眼前彷彿容不下任何事物。這種令人畏懼的氣勢,除了表現神的特質與運動家的精神之外,還呈現了寫實的特質。由此可見,希臘雕刻在這時候逐漸由古樸時期進入古典時期。

宙斯像﹝也有可能是海神波賽頓﹞
﹝Zeus, may be Poseidon﹞
約西元前 460 ~ 450 年

青銅,約 210 公分高,從鄰近希臘海岸的海底撈起

國家考古博物館,雅典﹝Athens﹞,希臘


第二部分:古典時期的雕刻

  古典時期的雕刻擺脫了古樸時期生硬的風格,強調精確、均衡、安定等理性化的表現,呈現了具有寫實的生命力。當時藝術家的地位提昇了,藝術工作者也逐漸受到重視,並且能在作品上留有自己的名字,因此後人得以知道當時雕刻家的姓名。

  西元前五世紀時,以銅與大理石為主要雕刻材料的雕像普見於公眾場所和神廟等地方;在題材方面以,大多取自於神話故事。這時期最著名的雕刻家首推菲狄亞斯﹝Phidias﹞

  到了西元前四世紀,人像雕刻演變成更加柔美,而且富於表情,當時期其他著名的雕刻家以米隆﹝Myron﹞、波利克萊塔斯﹝Polyclitus﹞普拉克希特利斯﹝Praxiteles﹞、為代表。

雕刻家:菲狄亞斯Phidias, ca. 480 ~ 430 BC

  大約西元前 437 年,菲狄亞斯﹝Phidias﹞在宙斯神殿委員會的要求下遊歷至奧林匹亞﹝Olympia﹞,在此雕刻出一件後來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作品:《奧林匹亞宙斯像》﹝Zeus of Olympia﹞。在這之前,他已經用黃金和象牙為巴特農神殿創造了著名的《巴特農雅典娜》﹝Athena Parthenos﹞。由於他高超的成就,在他抵達奧林匹亞時,已經被認定是當時最好的雕刻家,甚至被稱為「神的雕刻家」。

  在美國田納西州納許維爾百年紀念公園裏,有一尊由雕刻家拉基爾﹝ Alan LeQuire﹞所複製的《巴特農雅典娜》屹立在以 1:1 比例翻版的巴特農神廟內。拉基爾是納許維爾當地的居民,榮獲重任來製作這雕像。他以留存至今各項原雕的描述資料為藍圖,花了 8 年時間,打造完成現代重製版的巨大雅典娜神像,在 1990 年 5 月 20 日公開揭幕。

那希維爾的巴特農雅典娜
﹝Athena Parthenos of Nashville﹞
2002 年複製品,原件約在西元前 447 年

菲狄亞斯﹝Phidias﹞為原創作者

複合材料, 12.8 公尺高

百年紀念公園,那希維爾﹝Nashville﹞,美國



雕刻家:米隆Myron, active ca. 472 ~ 440 BC

  米隆﹝Myron﹞是一位能大膽進行藝術革新的雕刻家,勇於探索和表現新而又難的雕刻技法,力圖使和諧壯麗與逼真生動合二為一。他擅長以青銅為材料的雕塑,巧妙而準確地表現人體在運動中的正確姿態,塑成形神俱真的人物,這充分表現在他的《擲鐵餅者》﹝Discobolus﹞中。

  米隆的雕塑藝術的最大長處是反映迅速變化的運動感,往往能突破時空的局限,抓住雕像動作的關鍵瞬間,擴大了形象的時空表現力。一種體育精神和力與美的集合就這樣展現在大家面前。由於米隆的作品,具體呈現出最完美的人體造型和瞬間動態,因而將希臘雕刻帶入了古典風格的成熟期。

擲鐵餅者
﹝Discobolus﹞
約西元前 450 年

米隆﹝Myron﹞之作品

大理石, 152 公分高

國家博物館,羅馬﹝Rome﹞,義大利



雕刻家:波利克萊塔斯Polyclitus, active ca. 450 ~ 420 BC

  波利克萊塔斯﹝Polyclitus﹞一心追求人體最完美的表現法的理論,他認為頭與全身最均衡調和的比例是一比七;並且他歸納整理了一本著作《規範》﹝Kanon﹞,這本書將理論具體化,因為書內表現了人體解剖學與人體美學的典型,由此可看出希臘人理性的特質。他有一件的著名的《持矛者》雕像﹝Doryphorus﹞,雕像的人體比例表現出十分完美,成為後人追求理想化人體比例的標準。相對於菲狄亞斯的「神的雕刻家」,波利克萊塔斯也被人稱為「人的雕刻家」。

持矛者
﹝Doryphorus﹞
羅馬時代複製品,原件約在西元前 450 ~ 440 年

波利克萊塔斯﹝Polyclitus﹞為原創作者

大理石,198 公分高

國家考古博物館,那不勒斯﹝Naples﹞,義大利



雕刻家:普拉克希特利斯Praxiteles, ca. 400 ~ 330 BC

  普拉克希特利斯﹝Praxiteles﹞是古典時期晚期的雕刻家,他追尋溫柔之美,所以常將男人柔性化,所雕刻的眾神雕像總是失去其強壯性格。1877 年在奧林匹亞挖掘出握抱嬰兒酒神戴奧尼索司﹝Dionysus﹞的赫耳墨斯雕像:《赫米斯與嬰孩戴奧尼索斯》﹝Hermes With the Infant Dionysus﹞,即展現此特徵。

赫米斯與嬰孩戴奧尼索斯
﹝Hermes With the Infant Dionysus﹞
約西元前 340 年

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之作品

大理石,約 213 公分高

考古博物館,奧林匹亞﹝Olympia﹞,希臘


第三部分:希臘化時期的雕刻

  希臘化時期的雕刻留存於世的作品數量非常豐富,它們雖然繼續保有古典時期的傳統,注重寫實風格的人體,但也從古典時期的理性、優雅轉為表情豐富的感性。更由於重視人類個體追求現世的存在與價值,作品也十分注重人物內心的動靜與外在的表情,以反映對現實生活的關心與生命力。

希臘化時期著名的雕刻

  希臘化時期中最能具體表現男性身體的雕刻作品有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勞孔群像》﹝Laocoon Group﹞以及以戰爭為題材的《垂死的高盧人》﹝Dying Gaul﹞。

  勞孔本為特洛伊城的祭司,因為不服從上帝的命令,警告特洛伊人小心希臘人別有陰謀的木馬,觸怒了阿波羅;阿波羅派出兩隻海蛇去尋找勞孔父子,並將其殺死。《勞孔群像》這座雕像展現勞孔父子一起受海蛇喫咬的情景,他們的臉上痛苦的表情極為逼真深刻。希臘雕刻家對人體美的理想主義,在這座雕像中展現無遺;利用健美賁張的肌肉,將人體美提昇至最大的極限。此外,三個人的姿勢各不相同,十分複雜,從勞孔右手開始,連接到兒子的手臂、身體、腳部,再到勞孔的右足和左足,繼續連接到另一個兒子的足部與頭部,然後再連回到勞孔的右手,使整個雕像成一圓形。此種圓形狀的構圖,在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時代中,普遍為畫家所使用。

勞孔群像
﹝Laocoon Group﹞
約西元前 150 年

大理石, 240 公分高

梵諦崗博物館,梵諦崗﹝Vantican﹞

  約西元前 241 年,小亞細亞北部帕加馬﹝Pergamum﹞王國的阿塔羅斯一世打敗了中歐遊牧民族高盧人的進攻。為此,大批的希臘雕刻家被請來製作青銅雕像以紀念戰功,但現在都蕩然無存了,只發掘到一些羅馬時期的複製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這尊《垂死的高盧人》。

垂死的高盧人
﹝Dying Gaul﹞
約西元前 230 ~ 220 年

大理石,與真人相同大小,於土耳其出土

卡皮托利諾博物館,羅馬﹝Rome﹞,義大利

  希臘化時期開始出現許多具有官能的美感裸女雕像,其中以《米羅的維納斯》﹝Aphrodite of Melos﹞、《勝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為代表作品。

  《米羅的維納斯》在 1820 年發現於愛琴海的米洛島﹝Milos﹞,她被譽為「希臘黃金時期的縮影」,總結了古希臘所代表的一切。女神雕像雖然失去了雙臂,但保留了完整的頭部和面容,從頭、肩、腰、腿到足的曲線變化使人體以無比聖潔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眼前,沉靜的表情裏有種坦蕩而自尊的神態,在她的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及對生命自由的嚮往,絲毫沒有俗媚和肉慾。創造此雕像的藝術家充滿深情地表現了女性溫柔寧靜的美,被認為女性美的原型。此一女神像之特色為較小的頭部、窄肩、寬腰、豐臀。整個雕像姿態接近 S 形狀。對後代西洋婦女裸像的造型有甚大的影響。

米羅的維納斯
﹝Aphrodite of Melos﹞
約西元前 150 ~ 100 年

大理石, 208 公分高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1863 年在愛琴海薩莫色雷斯島﹝Samothrace﹞發現《勝利女神像》。頭及雙臂已失,軀體基本完好。這尊雕像現在被放置在巴黎羅浮宮內一座船首形的基座上。女神挺胸展翼,似乎正吹起勝利的號角,圓潤結實的女性軀體,噴射出生命的光焰,充分表現出勝利者的雄姿與激情,體現了藝術家將他的作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卓越構思,為希臘化時期雕刻藝術的一件傑作。

勝利女神像
﹝Nike of Samothrace﹞
約西元前 200 ~ 190 年

大理石, 240 公分高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第四部分:古希臘的繪畫

  古希臘的建築原來都是彩妝的,不過因為氣候因素,受到長期風化的結果,使得現存的建築遺跡,看來都只呈現石材的原色。下圖是多利克式神殿柱頂楣構﹝Entablature﹞上的彩色示意圖。

多利克式柱頭及其柱頂楣構
﹝Doric capital and entablature﹞
約西元前五世紀

彩色示意圖

  古希臘人不像古埃及人常在墳墓裡畫上壁畫,也由於希臘盛產蜂蜜與橄欖油,需要大量的容器來盛裝,使得製陶成為一件當時很重要的工藝,陶罐上當然也會以彩繪裝飾。因此現今我們所看到的古希臘繪畫,是靠當時部份陶罐上的彩繪、羅馬時代的仿製品以及文獻上的記載。

  一般而言,希臘之陶罐係供盛酒、香油及水之用,但亦有供殉葬者,後者高達五、六呎,前者則多在二呎左右不等,形式甚多,有蓋及無蓋者均有之,並有雙耳。由器皿上的彩繪來看,古希臘的瓶畫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幾何形時期﹝約 11OO ~ 7OO B.C.﹞、東方化時期﹝Orientalizing Period,約 75O ~ 6OO B.C.﹞、黑繪式時期﹝Black figure period,約 7OO ~ 5OO B.C.﹞與紅繪式時期﹝Red figure period,約 5OO B.C.﹞

幾何形時期的瓶畫ca. 1100 ~ 700 BC

  觀察陶罐上面的裝飾圖形,在希臘本土發展的藝術多採用幾何直線、左右對稱、以象徵性、形式化等手法來表現,較傾向於構成性的裝飾,因而被稱為幾何形風格﹝Geometric Style﹞。

  這類型的作品,在陶罐上起初只畫滿各種簡單而有規則的幾何圖飾,沒有人物的裝飾圖案,直到西元前八世紀才有明確的人物形象出現,但基本上也多呈現樣式化的風格。像《迪皮隆陶瓶》﹝Dipylon Vase﹞這個罈子就是幾何式風格時期極佳的成就之一。

  迪皮隆陶瓶是屬於希臘葬禮中使用的一種奠儀甕。在葬禮中,將奠酒從甕底的孔流注到死者的身上。第皮龍瓶的命名是根據在雅典附近發現它的一處墓地的地名而來。

迪皮隆陶瓶
﹝Dipylon Vase﹞
約西元前 760 ~ 750 年

赤土陶器,108 公分高

大都會博物館,紐約﹝New York,美國


東方化時期的瓶畫ca. 750 ~ 690 BC

  當希臘本土在西元前十一世紀遭受到北方的多利安人侵略時,有些人就逃難到愛琴海對岸土耳其的愛奧尼亞地區,因此連帶了影響幾何形時期希臘藝術的發展。到了西元前七世紀,受到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影響,在敘利亞與腓尼基地區發展的藝術多數採用流動曲線、以寫實性、故事性等手法來表現的一種描寫性的風格,這種風格因為受到近東藝術影響,所以被稱為東方化風格﹝Orientalizing Style﹞。

  這種風格早期的陶甕仍採用幾何圖案,後來由於希臘和近東地區在商務上接觸頻繁,以故事作為描繪的內容,人物、動物成為裝飾的主題,輪廓明確,筆觸肯定,造型生動,作品尺寸隨之增大。譬如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一件《希臘東方式雙耳細頸瓶》﹝Protoattic Amphora﹞。

希臘東方式雙耳細頸瓶
﹝Protoattic Amphora﹞
約西元前 690 年

赤土陶器,80 公分高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東方化與幾何形這兩種風格後來不斷融合而開啟了追求秩序與均衡為理想的希臘藝術。

黑繪式時期的瓶畫ca. 700 ~ 500 BC

  黑繪式風格開始於古樸時期的西元前七世紀末。繪畫的方式是在自然的陶土上,用一種特別的黑色顏料描繪圖像,再刮出細長的輪廓線,燒過之後便會變得烏黑發亮,其餘部分則成為紅色。雅典是黑繪式時期希臘製陶工藝的發展中心。

  到了西元前六世紀末左右,希臘的製陶工人與畫匠在社會中越來越有地位、因此多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當時這些陶工中以艾色基亞斯﹝Exekias﹞最為傑出,他最有名的一件《黑繪式雙耳壺》﹝Black-Figure Amphore﹞,畫面主題在描述兩位希臘勇士艾契列士﹝Achilles﹞與埃加士﹝Ajax﹞下棋之場景,其特色是表面光滑、人體皆為黑色、尖鼻大眼、布局均衡、人物的腳部都在同一半畫面上、沒有景深,但有幾何形圖案裝飾。

黑繪式雙耳壺
﹝Black-Figure Amphore﹞
約西元前 540 年

艾色基亞斯﹝Exekias﹞之作品

赤陶,61 公分高

梵諦崗博物館,梵諦崗﹝Vantican﹞


紅繪式時期的瓶畫ca. 530 ~ 500 BC

  西元前六世紀中葉,紅繪式風格逐漸取代黑繪風格,成為希臘陶器繪畫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種。其特色是在黑色的背景呈現紅色的圖像畫。因為此時的輪廓線已不再使用硬的器具去刮刻,而改用毛筆,因此線條更為流暢。

  與黑繪式風格比較,紅繪式風格的人物之立足點已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而係分布在不規則的層次上。重疊的人物造成一種遠近距離的感覺,而且具有不同的動作,頗具動感。對人體之處理方面,也較黑繪式風格更為活潑、寫實。

  紅繪式時期的藝術家比以前有更多的自由創作空間,在題材選擇方面,多為描寫日常生活的情形,內容因此豐富而且廣泛。即使是以簡單的構圖,也能呈現深度的內心表現;造型十分典雅,在高度風格化中也不會失去寫實的感覺,的確是陶器繪畫藝術史上最高的表現。

  紅繪式時期最傑出的陶工可能要算尤夫羅尼奧斯﹝Euphronios﹞了。古樸時期的陶器製品顏色向來不甚華麗,但是從他所繪製的一件《紅繪式聖餐杯》﹝Red-Figure Calyx Krater﹞來看,畫面主題在描述特洛伊戰爭中的一段插曲,他可以運用色彩將倒地英雄頭髮的淡色調、睡神和死神翅膀上的細鱗,以及一隻男性手臂瘦長有力的線條,巧妙地敷上色彩而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

紅繪式聖餐杯
﹝Red-Figure Calyx Krater﹞
約西元前 515 年

尤夫羅尼奧斯﹝Euphronios﹞作畫,尤西特奧斯﹝Euxitheos﹞製陶

赤陶,46 公分高

大都會博物館,紐約﹝New York,美國

 

     以上資料取自  視覺素養學習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