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叫他漂泊的「思人」,不叫他漂泊的「詩人」。當然,「思人」之中不無含有「詩人」的意味。多愁善感的一顆心雖似詩人,但所思索的跟思想家頗有相似之處。只是稱他為思想家,所思的又太奇特,所說的又太詭辯,所以稱他為漂泊的思人。
有一天,他以冥思的樣子──不,其實是茫茫地在瞪著報表出神。
「您在沉默想些什麼呢?」坐在他對面的武田,是特務機關出身的同事,這樣問他。
「喔,剛才寫好了的試驗成績表給墨水弄髒了。」他清醒過來,頹喪地回答。
「哼,重寫一份不尚得了嗎?」
「當然要重寫,可是突然湧起這麼一個念頭:墨水掉在紙上,紙也髒;紙碰到墨水,紙也髒。無論怎麼說都是紙的不幸。但是,殊不知遭遇不幸的,似乎是它的所有者-萬物之靈的人類啊。」他感慨系之地說著嚥下一口唾沫。
「那當然!」武田覺得非常無聊,雖然敷衍一聲,眼角卻也露出一絲笑紋。
「好像是托爾斯泰這麼說過:石頭掉在壺兒上,或者壺兒掉在石頭上,總是壺兒的不幸。可是,在我看來,出乎意外地,遭殃的還不是那主人翁──人類嗎?」
--摘自 陳火泉「道」
陳火泉,臺灣彰化縣鹿港鎮人,民前四年生,受的是日文教育,讀的是應用化學,愛的是文藝,好學不倦,從日文寫到中文,是一個文學苦行僧。為各大報寫過無數專欄,愛人的胸懷與清新的文筆,格外誠摯動人,既可以怡情,又可以勵志,深受廣大讀者的熱烈喜愛。
曾先後獲「國家文藝創作特殊貢獻獎」及「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散文創作獎」,是對人生體驗深刻的作家。他的勵志散文,引經據典,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在平實中,鼓舞人的心靈。著有「悠悠人生路」、「青春之泉」、「個性的發揮」等書。作品深受讀者喜愛,被譽為「黑夜裡的一盞明燈」,經常被各級學校指定為課外讀物。
陳火泉(1907年08月28日~1999年05月20日),1908年出生於彰化鹿港。父親陳水為傳統漢醫,母親鄭市為商人之女。七歲時(1914)進入鹿港文開書院研讀漢文,研讀《四書》、《五經》、《詩經》、《唐詩三百首》、《左傳》、《古文觀止》等。十一歲(1918)進入鹿港第二公學校,開始接受日語教育,因為資質優異,直接由一年級跳級至三年級。公學校畢業後,同年(1923)進入鹿港第一公學校高等科就讀。十八歲(1925)高等學校畢業,考進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就讀。畢業後(1930)旋即由母校推派進入臺灣製腦株式會社工作。二十七歲(1934)日本政府為了便於管理,撤銷臺灣製腦株式會社,將之歸併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管轄,陳火泉仍在專賣局研究室擔任雇員。三十三歲發明蒸餾樟腦的「火旋式竈」,在日本產業技術戰士顯彰大會上獲頒「顯彰狀」、「顯功章」及一百圓獎金。
陳火泉的文名肇始於1943年,那時他三十六歲,比起日治時期同時代作家,晚出許多。而他在文學上出發的時期,正是殖民地臺灣進入皇民化運動時期,影響所及,此時許多作家,開始了以宣揚皇民政策的文宣、文學書寫。一直任職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的陳火泉,便於日人作家西川滿主持的刊物《文藝臺灣》發表中篇小說〈道〉。
三十七歲(1944)升任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技手。三十八歲(1945),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陳火泉仍留在原單位工作,隨著年資逐漸升等。
三十九歲(1946)擔任臺灣省專賣局技術補佐,繼而升任技士。四十一歲(1948)轉任建設廳樟腦局視察。四十三歲(1950)擔任樟腦局副技師。五十歲時與李榮春、鍾理和、施翠峰、鍾肇政、廖清秀、許炳成等人相互瀏覽批評作品,編輯為每月發行一次的〈文友通訊〉。五十三歲(1960)擔任農林廳林務局技正。六十六歲(1973)自農林廳林務局退休。
除了早期引人注目的作品〈道〉之外,陳火泉尚有廣播劇本《乘龍快婿》和《空谷芳草》、電視劇本《國姓井》和《忠義圖》之創作,其劇作《一片丹心》獲得教育部五十二年度廣播劇本的佳作。七十歲以後,晚年多寫些勵志文學小品,代表作如:《悠悠人生路》、《青春之泉》、《個性的發揮》等。1999年5月20日以九十二歲高齡病逝於臺北萬芳醫院。
撰稿者:林淑慧
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
資料出處:
王鬱雯,《臺灣作家的「皇民文學」(認同文學)之探討--以陳火泉、周金波的小說為研究中心》,臺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1937-1945)》,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http://cls.hs.yzu.edu.tw/laihe/C3/c3_1.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