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偉大的智慧就是享受生命當下最重要的對象,因為這是唯一的真實,所有其他事物都只是思想遊戲。但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最偉大的愚蠢,因為當下只存在於片刻之間,旋即如夢消失,再也不值得付出一絲努力。

        ──摘自 Irvin D. Yalom《叔本華的眼淚》
    

    
    今天開始讀《叔本華的眼淚》。
    雖然同是探究心理哲學的書籍,但它和我過去讀過的全然不同,它是本情節虛構的小說,藉由故事帶出理論。
    我也不喜歡菲利普,非常不喜歡,他讓我想起生命中曾經接觸過的某些人。這些人確實聰明優秀,在職場中多半位居高位;他們往往有莫名其妙的邏輯,雖然辯才無礙,乍聽似乎有理,但全然無法讓人心服。我認為這類人其實很適合去當律師,律師講「理」不講情,與其說是爭取正義的伸張,不如說是一場如何解釋律法的辯論賽。朱利斯認為心理治療師重視的不應是「觀念」的灌輸,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只是專業,更是一種召喚,是關心他人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好的治療師會想要幫助別人減輕痛苦、逐漸成長」;菲利普顯然不是一個會關心別人的人,他對別人只有忽視、輕蔑,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他只對「目的」感興趣,「目的」之外的對他而言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徒然浪費他的時間和生命而已。或許這類人不在少數,他們聰明,多半只願獨處,為什麼呢?他們並非無法與人建立人際關係,但由於自大傲慢,他們輕視所有人,也許潛意識底,他們將自我「神聖化」,所以唯一能說服他們的只有作古的思想家。與這類人相處是痛苦的「思想被強姦」的過程,然而他們沾沾自喜。因為是小說,否則我很難相信有誰會願意與菲利普二度接觸。
    當朱利斯在與菲利普久別後的第一通電話中告訴他「有一些健康上的問題,正在考慮退休」,菲利普由此推理出朱利斯正開始要面對死亡,他用的是理性邏輯的推論,而非情感上敏銳的觀察,所以他沒有任何關心或禮貌上的慰問,他為朱利斯安排了一場演講、主動傳輸他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他認為那是朱利斯即將面對死亡的情形下,最直接需要的──沒有人喜歡被掌握,即使對方沒猜錯。我突然想起一個疑問:年輕時,或許由於直覺、或許來自敏銳的觀察與同理心的猜測,在職場中我多能順利得到老板或主管的信賴,他們認為我較其他下屬更「體貼、細心」;但這些優點現在全派不上用場,也許應該說是它們失去原來的「美德」,為什麼呢?是因為年齡的不同,同樣的心思與動作,年長者給人帶來的卻成了「被掌握」的壓迫感嗎?
    沒有人喜歡被摸清看透。年輕時需要敏銳練習、細心觀察,但到了一個年紀反而該學習忽略、練習放下,或許這也是一種「大智若愚」吧。
   
   
    -2007-03-15-

書名:The Schopenhauer Cure 叔本華的眼淚
作者:Irvin D. Yalom 歐文‧亞隆
譯者:易之新
出版單位: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5年9月

文本大綱:當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療師朱利斯,見到多年沒聯絡的老病人菲利普時,心裏大吃一驚。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嚴重的性上癮症,每天沉溺於獵豔行動,直到嘔吐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無人,卻取得「哲學諮商師」執照,全心推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斯不喜歡菲利普,卻答應要督導他,條件是他必須先參與團體治療。這個團體裏,有遇見婚姻難題的小兒科醫師、哀嘆年華老去的美麗女律師、缺乏自信的圖書館員。當疏離冷漠的菲利普走進團體治療室,兩眼瞪著天花板,不與人目光接觸,口中卻不斷冒出犀利而絕望的哲學經典,他的加入,宛如一顆特殊的石子,在團體裏激盪出一陣陣不斷擴大的漣漪,伴隨著朱利斯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