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非常「犀利」的老電影,196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Såsom i en spegel」(「Through A Glass Darkly」,譯名「猶在鏡中」,1961)。全片只有四名演員:父親、兒子、女兒及她的先生,拍攝場景不出一座小島上的房子及其周遭,全片跨越的時間僅有三、四天,而在這幾天裏發生的「事件」雖不聳動,卻飽滿了神秘的隱晦,「個人」的性格與心理被「事件」充分地引導、完整展現,使看似低調的劇情卻能發揮出強大無形的張力。
「人」的心理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人,也許可以控制表現在外的行為和態度,卻無能欺瞞抑止念頭的產生。身為小說家的父親,在面對遺傳自妻子精神疾病的女兒時,出自本能反應的好奇心與作家觀察的慣性,而被認為是個冷漠無情的人。確實,在他的日記本中如實地描寫了自己的心情:
「她的病是無法治癒的,
好轉也是暫時的,
我欺騙自己了很久,這個事實讓我無法承受。
更可怕的是我竟如此好奇,
我渴望觀察她的病情,
忠實地記錄她是怎樣一步步走向崩潰的。
換句話說:利用她。」
這樣的剖析「作家」是如何面對(處理)外在世界實在是太精準了,那不是冷漠無情,而是出自一種無法克制的本能,直接的反應,即「對象」並無法影響他自然啟動好奇與觀察的機制。在旁人眼中會認為這樣的人毫無感情、冷酷無愛,那麼,很多時候,我也是的。
不可否認,我對「作家」父親這個角色內外的狀態如何呈現,確有偏好的關注。但這部片子其實也像是一部長篇小說的「前言」,讀完總體大綱,翻開下一頁是《人》的「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四「個」人的角度、四「個」人的人生、四「個」人表現在外的行為與態度、四「個」人無能逃避產生的種種原始的念頭……這迫使我也因好奇而自動分裂成四「個」人,不過,現下這四個人的故事我還沒準備好要如何說,在未來它可能會成為一個創作的引子,也可能僅是個曾經出現、然後又消失的念頭。
-2011-04-27-
Movie:Såsom i en spegel 猶在鏡中(1961)
Produced by Allan Ekelund
Written by Ingmar Bergman
Cast:
Harriet Andersson – Karin
Gunnar Björnstrand – David
Max von Sydow – Martin
Lars Passgård – Minus
Music by Erik Nordgren
Johann Sebastian Bach
Cinematography by Sven Nykvist
製片國家/地區:Sweden 瑞典
語言:Sweden 瑞典語
上映日期:1961-10-16
片長:89 分鐘
又名:在黑暗中穿過鏡子/對鏡猜謎/Through a Glass Darkly
劇情簡介:
遺傳了母親精神病的Karin(Harriet Andersson 飾)經過入院治療,被作家父親David(Gunnar Björnstrand 飾)安排到一小島上調養。Karin男友Martin(Max von Sydow 飾)是一名醫生,兩人的感情此時處於低谷,Martin相信Karin有痊癒的可能。
青春期中的弟弟Minus頗有才華,但看上去有些焦躁。四人在封閉的島上休整,但各自心中的不安似乎正慢慢滋長。Karin發現父親在冷漠的觀察自己病情變化後情緒短暫失控。
次日上午Martin與David乘小舟離去,被留下的Karin開始沉溺於冥想,並對Minus顯示出侵略性,在兩人回島之前Karin昏倒在破舊的木船內,她向弟弟宣稱,自己聽到了上帝的聲音……
本片是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於1962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下面影片是個人認為最精彩的一段:
影片劇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