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當代藝術館寄來「超潮攝影家 大衛‧拉夏培爾 亞洲巡迴首展」的開幕邀請卡,16K大小的半透明塑膠卡片就像一截放大的Film,正面印着一張David LaChapelle的攝影作品:金色皇冠上站着一位身着白色緊身塑膠禮服的金髮美女,背景是如被雲霧籠罩的深宅大院,對襯着湖面上皇冠的倒影,整體意象頗耐人尋味。
David LaChapelle的作品慣以戲謔誇張的表現手法,以做為一個嚴肅主題的訴求。色彩對比強烈鮮明,畫面構圖大量帶有戲劇化影像,乍看似是分散了創作者所要表現的內涵,然而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誘使觀看者不自覺想一探究竟地進入他的「精神世界」-眼光。眼光所及的初次印象是否即為其本質的樣貌?在華麗包裝下,David LaChapelle的思想紋理與脈絡,往往冷靜而犀利。
親愛的朋友:
您好,超潮攝影家 大衛‧拉夏培爾 亞洲巡迴首展將在4/9-5/30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大衛.拉夏培爾(David LaChapelle)是美國知名的攝影師及MV導演,跨足廣告攝影、當代藝術攝影、紀錄片拍攝、演藝活動現場設計等領域。
他攝影生涯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高中時安迪.沃荷請他為《Interview》雜誌拍攝作品。
大衛被喻為“攝影界的費里尼”,他不但為國際知名的出版社工作,也在全球的商業畫廊、美術館和公共藝術機構舉辦巡迴展覽。
最近,拉夏培爾更被美國《攝影》雜誌選為「全球最重要的十位攝影師」之一。
台北當代藝術館誠摯邀請您參與{超潮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 亞洲巡迴首展}的開幕晚會,與我們一起共慶新展開幕。
台北當代藝術館敬邀
地址:台北市長安西路39號
自2008年起,David LaChapelle開始於世界各大美術館進行巡迴個展和演講,2010年4月,David LaChapelle世界巡迴個展的亞洲首站,就選擇了台北當代藝術館。
美國知名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David LaChapelle),不僅活躍於廣告攝影、當代藝術攝影,還是一個觸角延伸於MV導演、紀錄片拍攝以及演藝活動現場設計等領域的跨界攝影師,顛覆性的作品風格曾被美國攝影雜誌評選為「全球最重要的十大攝影師之一」,並享有「攝影界的費里尼」之美譽。
自2008年起,David LaChapelle開始於世界各大美術館進行巡迴個展和演講,2010年4月,David LaChapelle世界巡迴個展的亞洲首站,就選擇了台北當代藝術館。2009年12月,他現身台北,帶來一場大型的暖身演講,與台灣民眾分享25年來的創作歷程,以及他充滿當代藝術前衛性格的攝影作品。
宗教題材是David LaChapelle最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矛盾的個性是創造David LaChapelle風格的重要關鍵。如果說藝術是尋找自我的過程,那可以合理推斷「矛盾」將是一切藝術的溫床。David LaChapelle的想法與他的作品也常常是一大矛盾。DavidLaChapelle認為對自我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透過提出問題找出自己的路,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問」是他創造照片觸動人心的方法之一。因此,他的作品中多數來自生活的體驗,他的朋友常常成為他的創作題材。此外,也來自對於宗教、對於藝術的嚮往。David LaChapelle說:「藝術就像醫術,攝影就像魔法。」而他想成為那個能揮舞魔杖、創造藝術攝影境界的攝影師,18歲的David LaChapelle就對著記者說:「藝術可以改變世界。」對藝術的熱愛一如對於宗教的狂熱,David LaChapelle用現代的角度重現宗教題材,著名的攝影作品「洪水」、「大教堂」都是他非常重要的創作,從這些作品也可看出David LaChapell心中的矛盾,他想用光線表現心中光明的一面,但是他的作品卻常常預言一個悲觀的結局。
David LaChapelle的攝影生涯從受安迪.沃荷(Andy Warhol)之邀為Interview雜誌拍攝作品開始,在David LaChapelle拍完Andy Warhol的肖像照片之後兩個禮拜,Andy Warhol就過世了,Andy Warhol對他帶來極大的影響,Andy Warhol告訴他想做什麼就應該去做,但是要記住,不管做什麼都要讓大家快樂。因此,David LaChapelle從早期的風格跳脫出來,從黑白照片、傷心難過的故事題材中走出來。
David LaChapelle希望可以透過照片幫助人們找到快樂,只是小時候痛苦(被同儕欺負)的經歷無疑造就了David LaChapelle非常具批判性的個性,他的作品充滿強烈鮮明的色彩感,看似美好卻充滿調侃意味。揭示的是:時尚名流的奢糜、性、毒品、金錢、貪婪、名牌時裝、過度消費與頹廢……他甚至也是其中一員,他的作品調侃速食文化,雖然他15歲就開始吃素,但美國知名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David LaChapelle),不僅活躍於廣告攝影、當代藝術攝影,還是一個觸角延伸於MV導演、紀錄片拍攝以及演藝活動現場設計等領域的跨界攝影師,顛覆性的作品風格曾被美國攝影雜誌評選為「全球最重要的十大攝影師之一」,並享有「攝影界的費里尼」之美譽。但是最後他卻替著名的速食店—「漢堡王」拍了廣告。David LaChapelle討厭大家把焦點放在照片的後製上,尤其是當他聽到許多人說他的作品是後製出來的時候,他會非常憤怒,因為他覺得他跟很多有才華的人一起工作,照片是眾人的努力。但是,他卻強調他現在住在好萊塢,為的是拍出更特別的特效。他內心渴望自己可以像個藝術家一樣靠直覺工作,不想成名,但是他又希望作品有人注目。不可否認,拍攝名人的作品無疑幫了他一個大忙,他以此快速成名。他的作品中處處充滿矛盾意涵,服務生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一夕之間變成明星,看似諷刺,但你也可以以一個樂觀的角度解讀:這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代。
如此的矛盾本質讓David LaChapelle成為悲觀中的樂觀者,在他口中,這是一個新的黑暗時代,他正用一種「華麗的手法」轉化這一切,他說:「痛苦可以激發靈感、低潮是人類的必須,好與壞都帶來靈感,扭轉不美就可以變成美的。」而好作品與壞作品也僅僅是一線之隔,David LaChapelle說:「一切,不如交給作品來說,交給你們來說吧。」
-完整內容請見《DFUN 設計風尚誌》2010.No.32
文字/丁燕燕(原文刊載於《明日風尚》五月號)
「末世的意識是電視賣給我們的」,著名時裝攝影師David LaChapelle如是說。他指的是掛在巴黎錢幣博物館展廳入口處的大幅攝影作品「Decadence: The insufficiency of All Things Attainable」(2008)。作為LaChapelle首次大型回顧展的主題作品,它呈現的正是物質氾濫的末世想像︰赤身露體的男女痛苦地扭曲著身體,高級名牌消費品散落各處,象徵庸俗貪婪的金猪追逐著人群。旁邊是名為「Crash」(2008)的系列作品,四幅巨型照片上是被撞成粉碎的名車,題目諷刺意味十足,分別為「高度性能」、「無限自由」、「高智能頹唐」、「豪華權威」。新作矛頭直指物質社會中的種種扭曲、乖張現象,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反消費態度。但這反資本主義的聲音來自一位曾高舉浮華旗幟、標榜高檔消費、以拍攝名人巨星聞名的創作人,似乎有點格格不入。或許這是LaChapelle的「贖罪」計劃。
1963年出生的LaChapelle本身就是七十年代西方文化的典型產物,他的輕狂歲月便是在中下階層的紐約市郊、毒品/大麻、次文化中渡過。第一張相片是站在家中陽台上穿著比基尼、手拿酒杯的媽媽,自此,他喜歡以堆砌作狀的環境為中心,甚至有能力將俗不可耐的東西變得美麗、誘人。LaChapelle的攝影事業始於八十年代初為雜誌Interview拍攝Andy Warhol,二十年來,他的知名度與荷里活式的名人文化同步齊飛,作品深刻地記錄了這個荒唐年代的頹喪︰性、毒品、金錢、貪婪、名品時裝、過度消費和過度頹廢。LaChapelle深入這個世界,以其為樂,郤不忘開這個世界的玩笑。他以獨特、強烈的色彩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豔俗無比的情色世界︰全身赤裸地躺在餐桌上任人品嚐的Naomi Campbell、置身香蕉及車厘子漫天飛舞的狂歡Elton John、被警察捕住的性感木納Paris Hilton、綴滿Louis Vuitton圖案的古銅裸女、以剖開的西瓜護著陰部的裸女。蠟質玩偶般的人物處於癲狂、亢奮的狀態,表情充滿神經質,不能自禁地咆哮、呻吟著。在這荒誕不經的詼諧意味背後,攝影師正向我們預示著一個在物質與傳媒操縱下的社會將會出現的集體精神疾病。或許,這便是攝影師眼中的末世。
由對浮華世界的調侃到物質消費的批判,至近年對災難、戰爭、人類精神的關注,攝影師保留著顯明的個人風格。戲劇性的張力、怪誕與美感的對立、大膽跳躍色彩等特徵始終洋溢於影像上,完全不容你認錯。主題的轉變,可視為攝影師對自身的定位轉變,商業創作人?藝術攝影師?由媒體走進博物館,LaChapelle要求的,是來自公眾更嚴肅、更批判性的注視。
Profile of David LaChapell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