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嘿,William,我們一起跟安迪.沃荷(Andy Warhol)合拍一張吧!」--於是有了這組照片。未料照片呈現出來的竟是吊詭的意象;已逝的安迪.沃荷影像顯得如此鮮明,一如他至今留存於世人記憶猶新、充滿生命永生的存在感,而拍照的我們在照片裏,卻祇是一組模糊且看不真確、沒有色彩的影子。

  唯一可幸的是,現下我們還有時間與機會,或許還能得到運氣的加持,於是產生兩種可能性:當我們在未來以如此這般的大頭照展示於眾人面前時,一是祇出現在告別式上,然後被人漸漸遺忘;或者,我們也能如安迪.沃荷般,於世間永生。

 

  昨晚參加當代藝術館「超潮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亞洲巡迴首展」的開幕晚會,William是在現場認識的業餘攝影師,我猜想,他大概很後悔在自己還是「路人甲」幫我拍完照片後沒有馬上掉頭走開,而我很慶幸意外有他陪伴,一起分享這場視覺上的饗宴。

  過程中,我和William共同的想法是:時間真的太短暫了!

  確實是。如我所預想的,除非祇打算走馬看花、在名列「全球十大攝影師」之一的David LaChapelle亞洲巡迴首展上證明曾到此一遊,否則,若想仔細欣賞展場裏所有的作品,起碼得需要半天以上的時間才夠。

  因為David LaChapelle的作品並不是好看而已;經常我第一眼望見它,腦袋一片空白,一、二分鐘可能還回轉不過來,既無法去探索作品本身想傳達的意義,也無法思考自己感覺到了什麼,就祇能呆呆的望着它,卻也無法走開。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是我的反應太遲鈍?

  所謂的「震撼」應祇發生在剎那間,時間不會靜止,而我受到的震憾感,就時間上而言,確是流動得相當慢緩,我無法移動我的眼睛和雙足,待覺醒過來時才能開始慢慢欣賞,畫面裏呈現出的種種象徵,或明喻或暗喻,時而令人莞爾,時而轉折之間,又引發出內在深沉多面的思考,這便是David LaChapelle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魔力吧!

 

  這次David LaChapelle在當代藝術館展出的內容,含括1985年至2009年間所完成的250餘件代表作;這批展品大分為「天堂到地獄」、「洪水與救贖」、「毀滅與災難」、「浮華世界」、「人間觀想」、「美國文件」、「純真寓言」、「聖戰」等八大主題。雖然從網路上可搜尋到許多David LaChapelle的攝影作品,然而要感受如此多層次的精神體驗,唯有親身與作品面對面;我必須承認,欣賞的整個過程很奇特詭異、且相當迷人。 

   -2010-04-09-  

 

 

mocatp — 【超潮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亞洲巡迴首展】

展覽日期:2010/04/09~2010/05/30

  風靡全球的美國超潮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同時活躍於時尚攝影、當代藝術創作、MV編導、紀錄片拍攝、以及表演活動場景設計等領域,作品的個人風格鮮明,每以兼具新潮美感及戲劇張力而著稱。拉夏培爾膾炙人口的攝影創作,除了獲得「攝影界費里尼」的封號、法國及美國攝影雜誌(Photo)「年度最佳攝影新人獎」,最近更獲選為「全球最重要的十大攝影師」之一,豐富的得獎紀錄,一再印證了其作品普被肯定的創意與魅力。

  拉夏培爾的攝影天份早在青少年時代即已開始嶄露,17歲那年,他得到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賞識,應邀為Interview雜誌拍攝人像,他的攝影家身份和知名度,也因此機緣而隨著好萊塢(Hollywood)的名人文化四處傳揚。他的影像作品中經常可見的是,超現實感的名人圖像和昭然若揭的風流物慾,一方面暗示了時尚名流的奢糜生活,另一方面也深刻記錄了這個荒唐年代的頹廢。

  從藝術史的經典遺產到街頭文化的日常性元素,都可以激發拉夏培爾的創作靈感,成就一系列今古交織、雅俗混融的精彩創作。他的作品同時是大眾文化多元面相的反射鏡和透視鏡。他置身於時尚流行與商業文化中,卻又不受限於作品拍攝目的,自由自在地超越商場習性與世俗格局,在一向挑剔刁鑽的歐美當代藝文界中,是少數能長期被接納,進而奉為圭臬的攝影藝術家之一!

  2008年起,拉夏培爾開始於世界各大美術館進行巡迴個展和演講,所到之處均獲得熱烈迴響;2010年,拉夏培爾選擇台北當代藝術館作為亞洲巡迴首站,展出內容含括1985年至2009年間,他所完成的250餘件代表作;這批展品大分為「天堂到地獄」、「洪水與救贖」、「毀滅與災難」、「浮華世界」、「人間觀想」、「美國文件」、「純真寓言」、「聖戰」等八大主題,其中的創作主軸與核心概念始終如一:從人出發,復歸於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y 的頭像
    fly

    無 酒 館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