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電影「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影響,遂有了在清晨的薄光中,走在奧地利的石板巷弄間意外聆聽到大鍵琴音樂的想像……。為了找大鍵琴音樂,卻意外發現具有聖詠多聲部合唱特色的牧歌(Madrigali),非常適合在睡時聆聽,這對於每到就寢時刻,思緒便似亂馬奔馳完全不受控制的我,真是一大「福音」啊。
酒館裏選播的是由義大利音樂家Claudio Monteverdi所創作的「牧歌第八集」中的一小段,收錄在古大提琴音樂家Jordi Savall所錄製的「Monteverdi Madrigali Guerrieri et Amorosi」專輯中。早期肅穆的教堂聖樂,經由融入民情風俗特色的牧歌(Madrigali)曲式,漸而發展成兼具演唱技巧與故事情節的歌劇。有「十六、十七世紀的貝多芬」之稱的Claudio Monteverdi,作品跨越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代,所有音樂包括牧歌、教會音樂、歌劇;「牧歌」即是他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特色。
義大利作曲家 Claudio Monteverdi
義大利作曲家Claudio Monteverdi,1567年5月15日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克雷莫納(Cremona),父親是一位藥劑師。早年在克雷莫納的大教堂接受音樂教育,1583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一首宗教歌曲。1589年來到曼圖亞(Mantua)附近的杜克(Duke),作為一個弦樂手加入了溫琴佐.貢薩加(Vincenzo Gonzaga)的宮廷樂隊。富有的貢薩加家族非常支持藝術家的活動,因此此時的杜克成為義大利藝術與文化的中心之一。1599年,蒙特威爾第與宮廷歌手卡塔內絲(Claudia de Cattaneis)結婚。1601年被任命為樂隊指揮。1607年,他創作了第一部歌劇《奧菲歐》(Orfeo),同年,因妻子去世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導致精神崩潰。1608年,他創作了第二部歌劇《阿麗安娜》(L'Arianna),據說每次上演,都令全場觀眾沉於苦海之中而難以自拔。1612年,貢薩加去世後,他離開曼圖亞。1613年在威尼斯擔任聖馬克教堂的音樂指揮。1630年威尼斯瘟疫之後,他擔任了教會的神職。1643年11月29日,蒙特威爾第逝世於威尼斯。
蒙特威爾第是前期巴洛克樂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16、17世紀之交,以義大利為中心的音樂改革的重要作曲家。他的作品留傳於世者有9部牧歌集、21首宗教牧歌、21首三重唱、15首三聲部諧謔曲、10首二聲部諧謔曲、近百首宗教作品和歌劇《奧菲歐》、《波佩阿的加冕》等。
蒙特威爾第是現代歌劇的奠基人。在形式方面,他運用傳統的複調音樂手法,把樂曲的形式固定在歌劇中,並創造性地以管弦樂隊伴奏歌劇。在內涵方面,他提出音樂的表現手法必須服從於戲劇情節的需要,旋律要與唱詞相配合,認為音樂要表達人類最深刻的情感。他的歌劇感情色彩濃厚,重視對人物心理方面的刻畫,他的代表作品《奧菲歐》,被認為是第一部成熟的近代歌劇。
蒙特威爾第迪也對後世的音樂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近代音樂中的印象主義音樂中,都可以找到蒙特威爾第音樂的影子。評論家認為,任何時代的音樂家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蒙特威爾第的音樂風格來自「昨天」,影響著「今天」,更會啟發「明天」。
牧歌(Madrigali)
牧歌(Madrigali)成為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中最重要的一種曲式,據說是當時的主教,為了讓義大利文能和拉丁文一樣成為高級知識份子的語文,而創造了牧歌。在當時算是一種新音樂。牧歌是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中最重要的曲種,是一種多聲部的聲樂曲,是當時的新音樂:歌詞以正確自然的朗誦式歌唱,形式介於說話與歌唱之間,旋律本身不只是寫實的描述,並要將感情演譯出來。通常多以愛情詩歌或田園詩歌作為歌詞,1587年蒙台威爾第開始創作牧歌,共寫有九冊的「牧歌曲集」,是喜歡早期世俗聲樂曲的朋友所不會錯過的曲子。不停地重複詞句的現象,並且有舞曲般的節奏型態。牧歌是供人聲唱的室內樂曲,一個歌唱者演唱一個聲部,一音對一音,主要旋律在高音部。
作為歌劇前身的牧歌,有著田原的題材和田原的場景,著重於田園間情愛的故事,歌頌著大自然的美妙,題材簡單易懂大多由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以宗教的語法創作新詩,屬於較為高級的世俗音樂,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文學題材,這些作品並非教堂音樂而是一種形式獨特充滿活力的歌因而為正值欣欣向榮的義大利宮廷所歡迎並且也直接影響當時的宗教音樂。牧歌的歌詞大多多愁善感與搧情,通常以最後一行或兩行中的警劇高潮結束,是在各種高階層的社交集會上唱的。田園劇詩歌既是牧歌的最後階段,也是歌劇的最初階段。
西班牙音樂家 Jordi Savall
Jordi Savall(約第.沙瓦爾),西班牙大提琴家、維奧爾琴演奏家、指揮。1941年出生於巴賽隆納(Barcelona)。享譽樂壇已有二十多年之久,是中生代最頂尖的古大提琴演奏高手。他將這種需要用腿將琴夾住來演奏的古大提琴,詮釋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層次,並且透過他對古樂演奏方式的精徹瞭解,使得沙瓦爾在古樂界成為炙手可熱的演奏家。
Jordi Savall六歲開始學習音樂。1959-1965年在巴賽隆納音樂學院學習大提琴。此後放棄大提琴,改學早期音樂,1968年在瑞士巴塞爾(Basel)的知名早期音樂學府 Schola Cantorum Basiliensis ,隨溫辛格(August Wenziger)學習低音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1970年畢業,成為獨奏藝術家,並開始錄製唱片。1973年繼他的老師溫辛格成為母校的教授。1974年,他與他的妻子、女高音歌唱家菲格拉斯(Montserrat Figueras)以及其他一些朋友,共同創建了樂隊 Hespérion XX,專門演奏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及巴羅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受到音樂界高度評價。在瑞士生活了20年後,他於1987年回到巴賽隆納,創建了 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 樂團,一支專注於1800年以前聲樂作品的樂團。1989年,他又創建了巴羅克和古典樂團國家協奏團(Le Concert des Nations)。
薩瓦爾是公認的優秀低音維奧爾琴的演奏家和早期音樂闡釋者。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音樂會演奏和指揮,錄製過100多張唱片,獲得過許多大獎。1988年,他被法國文化部指定為文化藝術獎(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的負責人。
(以上音樂資料摘自網路)
延伸悅讀:【Music Corner】古大提琴 viola da gamba-Jordi Savall
延伸悅讀:Monteverdi與牧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