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尊賢是中國傳統美德之一。古代王朝不僅對老年人屢有尊崇奉祿之舉;也挑選德高望重、閱歷豐富的老年人,協助教化教育……
何謂老年?中國古代醫學、儒家經典、國家的免役和致仕制度、民間風俗均多有反映。
醫學的衰陽論
中國古代醫學對人的生命衰老有獨特的認識。《素問‧上古天真論》闡述了生命個體的發育,指出: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道,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即認為女屬於陰,男屬於陽,女子七七四十九歲左右為更年期;男子以六八四十八歲,陽氣從上到下開始衰竭。
《靈樞‧天年篇》則根據臟象學說,認為人從五十歲到一百歲,肝、心、脾、肺、腎之氣依次衰退;肝屬春為木,是五臟衰退之始,故五十歲為衰老的開端。該書說: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以其知道,故守長壽延年,謂之一百二十歲。
可見人過五十歲以後,人體器官明顯衰退,由於氣血虛衰,眼睛得不到血養而昏花,皮膚缺乏血潤澤而枯槁;神氣渙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口不從心,漸趨老朽。
根據上述中醫原理,唐朝人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明確指出:「五十歲以上為老。」《靈樞》認為人最老可活到一百二十歲,百歲至一百二十歲被中國古代醫學稱之為「天年」。五十歲至天年為老年期。老年陰陽氣俱衰,陽氣仍占主導。陽殘而不盡,猶可維持生命,陽氣絕亡,生命個體結束,故清代《陳脩園醫學七十種‧老幼治法》有「老人為衰陽」之說。
儒家的養老觀
反映中國早期歷史的儒家經典有對老年的專門論述。《禮記‧王制》認為: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
把五十歲作為衰老的起始年齡,並講了老年不同時期物質和精神需求。該書〈曲禮〉篇還以每十年,把老人分為幾個層次: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七十以後可自稱老夫。這裡又把七十作為「老」的界限。此標準也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所繼承:「七十曰老」。
對於老年每十年的稱謂,〈釋名〉更詳細些,除了和〈曲禮〉相同部分外,尚稱七十為耄,八十為耋,九十為鮐背。《禮記‧鄉飲酒禮》中的養老之法:「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又以六十歲到九十歲每十年一階所用禮器不同,「所以明養老也」。雖然也把五十歲以上的人看作是老年,但更重視六十歲以上者。早期其他古文獻記載的老年起始年齡,也與《禮記》大致相似,如《孟子》、《儀禮》都把五十歲作為老年的開端。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一九九七年六月號
【延伸悅讀】古 代 對 老 人 的 稱 呼
古 代 對 老 人 的 稱 呼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鮐背之年
100——期頤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頭髮由白轉黃
鮐背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禮運大同篇》原文:
大道之行也1,天下為公2,
選賢與能3,講信4修睦5
故人不獨親其親6,不獨子其子7
使老有所終8,壯有所用9,幼有所長10
鰥11、寡12、孤13、獨14、廢疾15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16,女有歸17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18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19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20,是謂大同21。
白話語文:
當廣大而不偏私的道通達於全世界之際,普天之下的世界便是屬於天下人類共有共享的。人們選出賢明與有才能之人為民服務,大家彼此非常信實和睦。人們不單親 愛自己之親人,同時也親愛他人之親人、不止愛護自己之子女,同時也愛護他人之子女。這使老年人能福壽至終;壯年人各有所用,而不遊手好閒;幼年人有所教養 成長。並且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老而無子者、殘障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當和最關切之照顧。男子做適當的工作,女子有良好的歸宿。物質生活非常豐足,任 人享用,但不讓它們隨便浪費在地上。凡是資源都好好的保藏,且不佔為己有,不坐享其成。人人惟恐自己沒有為社會出力的去各盡其職各盡其力,然而卻不是自私 為己。所以一切私心小智和陰謀詭計永不發生。一切搶盜偷盜、亂賊暴徒永遠絕滅;因此這時的人外出或夜晚,門戶不必關閉也安然無事。這便是大同世界。
註解:
1)大道之行也:大道,言道之廣大而不偏私。行,意謂通達於天下。
2)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其原旨亦即以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
3)選賢與能:諸侯國不世襲,也不是用人唯親,惟賢良與有才能者則選而用之。
4)講信:談說忠信之行。
5)修睦:修習親愛和睦之事。
6)親其親:前一個「親」字,乃動詞,言親愛。後一個「親」字,乃名詞,言親近的人。
7)子其子:前一個「子」字,乃動詞,這是古人對於所生子女的概稱,不論男女皆稱子。
8)使老有所終:使老人皆得以贍養終其餘年,全壽而終。《辭源》:「人死曰終。」《禮記》云:「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9)壯有所用:壯者,古人以三十曰壯。《記禮曲禮篇》:「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 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壯有所用」這一句是謂使每一個壯年人能為社會奉獻其才力及能力。人因此也活著做自己適當的事,因社會用人恰 當,每個人便能從工作中享受個人的榮耀與滿足。
10)幼有所長:按《曲禮》註,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故知十九歲以前通稱幼。有所長,指幼小者皆能長大成人,得到良好的教育。
11)鰥:通「矜」,老而無妻或喪妻者皆曰矜。
12)寡:五十歲無夫曰寡,今婦人喪夫皆曰寡。
13)孤: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者。
14)獨:老而無子曰獨。
15)廢疾:謂精神或體力不完全者也。《禮記》:「廢疾非人不養者。」刑律把衰減視能、言語能力衰退障礙及衰減一肢以上之機能者,以及精神或身體患上三十日以上之病者通稱為「廢疾」。
16)男有分:男人各盡其責做適當的事,各安其業。
17)女有歸:女人嫁不失時,找到適合人家。《辭源》:「婦人謂嫁曰歸。」
17.女有歸:女人嫁不失時,找到適合人家。《辭源》:「婦人謂嫁日歸。」
18)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貨」指資源,「惡」指討厭。謂豐厚的財力資源既不願就這樣擱在地下不用,當然就應該努力去開採,有了收穫應該與社會 群眾共同享用。「不必藏於己」即凡是資源皆應及時好好保藏,卻不是為了自己,即不為個人也不必私藏,不會有據為己有的貪念。
19)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力」指包括體力與腦力的勞動力。謂遇到必須勞動或大家貢獻心力的事,每個人都惟恐自己用不上力,惟恐自己不勞而獲的享用成果,而且,每個人也不須都是為個人有利才如此。
20)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謀,奸邪詐欺之謀,於眾人之間有所互謀即是所謂「相圖謀也」。人之所以相圖謀甚至於有人淪為盜竊亂賊, 乃由於身困窮而俗惡薄,這固然可說是社會不公不義造成,但某些人個人的心理不正不堅也是原因。但是一旦如今的大道之行能如此,則民無不足不贍之患,而有親 遜和睦之風,故圖謀閉塞也不能興起,盜竊亂賊也不能作亂,因此門戶之扉從外開著,也就不必關閉了!(外戶:大門)
21)大同:同,和也,平也,此言五帝之時,真正理想的太平世界。五帝,乃古帝之稱,亦曰五人帝,有三說:
1)以太昊、神農、黃帝、少昊、顓頊為五帝,見《禮月令》。
2)以黃帝、顓頊、帝瑣、帝譽、堯、舜為五帝,見《大戴禮》及《史記》。
3)以少昊、顓頊、帝譽、堯、舜為五帝,見《帝王世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