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古代對老人的界定」是有感而發,該書原來只是從文友處借來一睹,但是前天前往醫院看顧父親途中,交通運輸上的幾幕情景令我感慨良多。


其一、在捷運車上


    捷運車上有雙人座也有三人座,我手上抱著大堆東西,坐在三人座的對面,對面坐著兩男一女。某站,由另一截車廂行來一位中年男子,若依古時界定已屬「老人」,對面座上的另一位較年輕的「中老年人」立刻起身讓座,其實他並非如他所說的「馬上就要下車了」,「老年人」再三言謝,便坐了下來。我觀察對面另兩位洋溢青春氣息的一男一女,男的面露慚色,為未及時讓座而不安,神色顯出彷彿全車上的人的眼光都以注視在指責他;女人直視手上的
iPod,戴著耳機,理所當然地專注其上,連眼光也沒瞥一下。

    年輕男子原是未覺該不該讓座,看到「中老年人」起身讓座,喚醒他的良知,所以從此忐忑不安,心地肯定良善。

    至於那位穿著得體的「淑女」,對讓座一事全程視若無睹,已為她說明了她的道德修養,實屬下品。



其二、在公車上


    上車時,車身半擠,前面的博愛座已無空位,我挨擠到一處較好立身(站穩)的座位旁,隔站便上來了一位頭戴斗笠的老年人,我無座位可讓,便拍拍他的肩膀請他站到我的位置,我說:「伯伯,這邊給你站吧」,但他似乎並未察覺我的動作,我又拍拍他的肩膀重覆再說了一次,大概是人多,車又在行駛中,我的聲音被稀釋了,他沒聽到,但我的舉動被另一位老人看見了,估量自己體力可以,便起身讓座給戴斗笠的老人,兩位老人客氣的堅持一下,終於成功讓座。其他博愛座上的中年男子、婦女,沒有反應,我介意的是另一位抱著小女孩、坐在博愛座上的年輕媽媽,小女孩已可獨立,這位媽媽可惜錯失了一次機會教育。

    車過幾站,又上來了二位形態明顯的老人,戴斗笠的老人衡量自己再過兩站就到站了,換他起身讓座給看起來年齡比他更大、且略顯衰弱模樣的老人,他的確需要座位,很感恩似地連說幾句「謝謝!」坐了下來,戴斗笠的老人也是並非馬上要下車,但他刻意站到司機後面,又過了兩站才下車。還記得還有另一位老婦人嗎,博愛座上的其他人如穩坐泰山,一位「好心人」告訴老婦人:「後面還有座位」,天曉得後面的座位坐起來更是顛簸不適,有一回我坐後面差點閃到腰,那車廂中間雖非博愛座,但總比後面舒服些吧,但就是因為不是博愛座,所以沒有人起身讓座,幸好在斗笠老人下車時,博愛座上有人也要下車了,我馬上告訴那位老婦人「那邊有座位」,立在那座位旁的一位年輕女人馬上搶了座位,她不懂先要看看四周有沒有更需要這個座位的人嗎?自私的傢伙在被後座老人提醒下終於起身讓座。

    這幾位老人可敬可愛。雖然同是老年人(年齡都在六十歲以上),卻還會考慮對方的年紀應是比我年長、體力似乎不太好……而自動起身讓座,讓我十分感動。我沒忘記那位年輕的媽媽,仗著帶著一個小女娃就完全無視其他;即使自己無法讓座,讓出比較好站穩的位置也是有幫助的,我的動作似乎產生了連鎖效應,老人讓座給老人,可見他們有修養,懂得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其行可敬可佩。至於其他那些目中無長者的人,談論他們就真是浪費唇口舌了。
 



-2007-09-22-

 圖片提供:Hank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