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楊啟東  夜雨

    西元一六六一年(順治十八年),明朝遺臣鄭成功於鹿耳門登陸,直擊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人棄械投降,收復台灣……

    
      「鄭成功於西元一六五九年進逼南京城時遭到了大敗,重新退守今、廈,此後無力再北伐。鄭氏環顧四周,認為只有台灣能為他再造反攻機運。就在此時,鄭芝龍舊部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通事的何獻斌獻上自繪的台灣地圖,並說明荷軍在台佈防情形,此舉更加強了鄭氏謀台的決心。
   
      ……西元一六六一年(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陽曆四月卅日,鄭君抵達鹿耳門,……一路沿北汕尾島東進,以阻擋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出援的二千名荷軍。主力則揮軍直搗普羅文查(今台南市)。
      當赤崁樓危急時,,雙方一度談判,然而談判破裂後荷人無法再守,只得投降。……」

       ──文摘《歷史月刊》第三十九期,P.128-129「明鄭逐荷夷」

    
    再看維基百科上對「中華民國」的介紹: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於10月11日在武漢肇建,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同年2月12日,清帝溥儀在北京發佈《退位詔書》:『將統治權歸諸共和立憲之大中華民國』。自1912年創立之始,中華民國就已是國際普遍認可的主權國家,除了建國初年曾有短暫的洪憲帝制及溥儀復辟之外,中華民國國祚從未中斷。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利,迫遷台灣……1990年代以前,中華民國政府堅決主張自己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誓言以武力收復中國大陸。到了1990年代,旨在承認中國為分裂或分治狀態……」。



    明朝鄭成功因進逼南京城時遭到大敗,因而退居台灣以為反攻基地,其舉旨在養兵蓄銳、反清復明。中華民國蔣中正棄守大陸,退至台灣,其因與目的亦然,差別只在於鄭氏為「反清復明」,蔣氏為「收復中國國土」。

    然比較其結果:

    鄭氏雖收復台灣,其子鄭經於南亦有政治實績,並未放棄反攻福建。惜於1683 年6 月,清廷接受施琅攻台主張,施琅率軍攻下澎湖,鄭經之子鄭克塽投降清朝,終於結束縱橫海上達半世紀的鄭氏王朝。
   
    蔣氏自日人手中光復台灣,其子蔣經國於台亦多有政治實績,且並未完全放棄反攻大陸。然隨時日遷變,蔣經國自知「反攻」無望,國際時勢與中華民國內部政局、民間意識亦不同前,終開放解嚴,積極建設,死後由李登輝接手。
   
    蔣氏家族「反攻大陸」,壯志未酬身先死,與明鄭差別在於清最終收復台灣,而中華民國─台灣,獨立至今,仍未被「中國收復」,且朝為國際認同而努力。
   
   
    -2007-09-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