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第(Verdi Giuseppe)   《弄臣》(Rigoletto)是由朱塞佩.威爾第作曲的著名四幕歌劇,與《茶花女》、《遊唱詩人》並稱為威爾第中期的三大傑作。意大利語劇本由范切斯科.皮亞威基於法國文豪雨果所作的法語戲劇《國王的弄臣》改編而成。該劇首演於1851年3月11日的威尼斯鳳凰劇院。

  《弄臣》是現在各大歌劇院的標準保留劇目之一。而劇中女人善變詠嘆調至今依然流行,幾乎是每位男高音首張個人專輯的必唱的曲目。根據美國歌劇協會的數據顯示,現時《弄臣》在北美地區上演的頻率,名列第九。

 

創作歷程

  1850年,威爾第獲威尼斯鳳凰劇院委託,創作一部新歌劇。由於威爾第已經頗有名氣,因此劇院給了他自由選擇題材的權力。他最初打算將大仲馬的喜劇《凱恩,或紛亂與天才》為藍本,並著皮亞威對原著進行研究。但威爾第始終覺得該劇的主題缺乏足夠活力。

  不久以後,威爾第偶然讀到雨果所作的法語戲劇《國王的弄臣》的劇本。他後來分析他的決定時說到:「這劇本包含了好幾個非常有力的命題......大而深入的主題和一個稱得上戲劇史上最重要創造的人物。」

  雨果的這部戲本身也飽受爭議。由於劇本中的國王有映射當時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之嫌,這部劇本在法國就無法通過政府官員的審查,因此一直被禁演。而威爾第那時所處的北意大利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因此威爾第的創作阻力,自然就是來自奧地利派駐北意地區的審查當局。

  自創作之始,威、皮二人便一直很注意奧地利當局的反應。威爾第曾在給皮亞威的信中寫到:「用四條腿走遍全城,找個權貴可以批准我們寫《弄臣》。」在後來的通信中顯示,他們兩人一直出於被捕的危險中,而且他們也低估了奧地利審查當局的能力。就連鳳凰劇院的秘書,古里耶摩.布倫南認為他們不會受到審查當局的審查,也變成了錯誤見解。

  1850年初夏,奧地利審查當局故意散播謠言,說他們將禁止《弄臣》的公演。因為他們認為雨果的原著是大不敬(lese majeste)的,因此他們將不允許這部「有傷風化」的歌劇在威尼斯公演。

  當年8月,威、皮二人退居威爾第的家鄉布塞托(Busseto),繼續創作並制定了反制審查當局的措施。而在兩人和劇院的通信中,「詛咒」成了該劇的代稱。但很快,奧地利審查當局內部也用了這個名稱稱代威爾第的新作,明顯是他們的頭子德.高日科夫斯基從間諜口中得知的。正是此人掌握著《弄臣》一劇的生殺大權。

  皮亞威為免浪費威爾第優美的曲譜,曾設想將劇名改為《旺多姆公爵》,並把駝背的弄臣和對他的詛咒抹掉。但威爾第完全反對這個變動,並且決心與當局討價還價。

  這是,鳳凰劇院的秘書布倫南巧妙地化解了威爾第和當局的紛爭。他將威爾第的一些書信轉交當局,顯示威爾第脾氣雖壞,和難得的藝術家價值觀。最後雙方達成協議,歌劇的場景需由法王宮廷,轉到法國或意大利某個公國,並且人物的名字需要更改。公爵在女主角家中就寢的場景被刪去,而原來公爵去酒馆也不再是有意的,而是上了當。而弄臣的名字也由Triboulet便成Rigoletto,新名字來自法語「有趣的(rigolo)」一詞的諧音,也成為了該劇的正式名稱。


主要人物:

  弄臣(Rigoletto)-男中音

  吉爾達(Gilda),弄臣之女-女高音

  曼都瓦公爵(Il Duca di Mantova)-男高音

  斯巴拉夫奇勒(Sparafucile),職業殺手-男低音

  瑪達蕾娜(Maddalena),殺手之妹-女中音

  喬凡娜(Giovanna),吉爾達的媬姆-女中音

  蒙特羅內伯爵((Il Conte di Monterone)-男中音
 
  西布蘭諾伯爵(Il conte di Ceprano)-男低音

  西布蘭諾伯爵夫人(La contessa di Ceprano)-女中音

  馬歇奧.包爾沙(Matteo Borsa),公國朝臣-男高音

  馬魯洛(Marullo),公國朝臣-男中音  


首演花絮

  弄臣的首演是空前成功的。

  首演於1851年3月11日(指揮:朱塞佩.威爾第)。而首演的陣容如下:

 Titta Ruffo as Rigoletto

  弄臣(男中音):菲力斯.瓦雷西(Felice Varesi)

  曼都瓦公爵(男高音):拉菲爾勒.米拉特(Raffaele Mirate)

  吉爾達,弄臣之女(女高音):特雷西納.布拉比拉(Teresina Brambilla)

  宮廷其他大臣,群眾等等:威尼斯鳳凰劇院合唱團

  伴奏:威尼斯鳳凰劇院管弦樂團


  由於擔心有人在首演前未經批抄襲,威爾第制定了非常嚴厲的保密措施,並要樂手們遵守某些協定。米拉特在首演前幾天才可以使用譜子,而且還得發誓不能在排練場外唱甚至哼出女人善變詠嘆調。結果顯示,威爾第的擔心是有必要的。因為弄臣首演後果然廣受歡迎,據傳這首詠嘆調在首演翌日早上便有人傳唱。

  瓦雷西的女兒茱莉亞.科莉,在多年以後曾轉述了父親在這次首演的經歷。瓦雷西由於不習慣背上的假駝背。縱使他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歌手,但輪到他出台開始唱歌時,讓人覺得他好像很驚慌。威爾第見狀,意識到瓦雷西麻痺了,便從背後把瓦雷西轟了出台。瓦雷西以渾身顫抖示人,觀眾們都笑了起來,以為是噱頭。


故事大綱

地點:義大利北部曼都瓦公國

時代:公元16世紀

曼都瓦公爵宮 Mantua 


第一幕

第一場:宮中別殿

  曼都瓦公爵在自己的寢宮舉行舞會。公爵心中雖然想著在教堂見到的神秘美女(吉爾達),但他卻開始追求西布蘭諾伯爵夫人。事實上公爵跟不少朝臣的妻子都有染;他們更綠帽戴上頭,弄臣因此嘲笑與會的貴族,並擔心自己的夫人被侮辱,並建議公爵將他們投入監獄或處死,以免掃興。與會貴族都將仇恨發洩到弄臣身上,蒙特羅內伯爵更因女兒曾被公爵侮辱,而詛咒了弄臣。

第二場:街上

  弄臣對蒙特羅伯爵的詛咒耿耿於懷,但弄臣卻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名叫斯巴拉夫奇勒的職業殺手,斯巴拉夫奇勒問弄臣有甚麼可以幫忙,希望招來生意。弄臣暗忖兩人有所共通:他揮劍砍殺,自己出口傷人。弄臣開啟牆上暗門,回家見女兒吉爾達,弄臣看過女兒吉爾達便離去。他一直不讓公爵或城中人看見吉爾達;而吉爾達對父親的職業也一無所知。由於父親一直阻止她公開露面,除了教堂,她從未踏足過任何地方。

  弄臣離去後不久,公爵假扮學生闖入弄臣家中,公爵的朝臣亦跟隨。公爵偷聽到吉爾達跟保母喬凡娜對話,聽到吉爾達說她在教堂邂逅一位男子,那男子要是家貧的話,自己會更喜歡他。她因為瞞著父親,所以心感不安。吉爾達表白之際,大喜過望的公爵上前對吉爾達表明心跡。吉爾達起初還有些抗拒,但最終被公爵打動。吉爾達查問公爵的名字時,公爵猶豫地說他名叫「古亞爾提耶‧馬爾德」。此時,外面忽然有聲響;吉爾達擔心是父親折返,就送走公爵。公爵臨走前,兩人還山盟海誓。眾人前往公爵寢宮時卻遇著弄臣,便哄騙他說是擄獲西布蘭諾伯爵夫人。當弄臣回家發現女兒不見了,方知上當受騙。


第二幕
 
曼都瓦公爵宮場景:公爵宮中

  公爵被眾朝臣告知他們已經把弄臣的「情婦」擄入宮中,但公爵從這群人口中之描述猜想到被擄的是吉爾達。既然心上人身處宮中,公爵就急急跑去相會,口裡嚷著甚麼最終吉爾達會知道真相,他甘願為伊人放棄財富權位,因為這是他初次認真地愛云云。

  公爵雀躍的表現,起初令眾人莫名其妙;但在此時,朝臣們卻開始嘲笑弄臣;弄臣此時來到公爵寢宮,尋找女兒。他故作冷淡,深怕吉爾達落入公爵手上。此時吉爾達自公爵臥室衝出,並叫弄臣把所有人支出。不得要領後,弄臣終於說出自己在尋找親女;眾人大為詫異。吉爾達慌忙闖入,哀求父親請眾人離開,並流露出得知父親職業後之羞愧心情。弄臣決定向公爵報復,及發誓要為女兒報仇,殺死公爵,但吉爾達卻替公爵求情。


第三幕

場景:旅館外的街上

  弄臣安排公爵到斯巴拉夫奇勒經營的旅館作客,並領吉爾達到該旅館外,目睹公爵和妹妹瑪達蕾娜尋歡作樂;著名詠嘆調《女子皆善變》響起,刻畫女人不貞、無常的本性。

  弄臣要求斯巴拉夫奇勒刺殺公爵;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弄臣答應事成之後給他20個金幣作酬勞。為了金錢,斯巴拉夫奇勒也樂意效勞。弄臣勸女兒死心,並令她穿著男裝,逃往維羅納,期望稍後跟她會合。暴風雨將至,公爵決定留宿,斯巴拉夫奇勒安排他於下層的寢室休息,然而,弄臣與斯巴拉夫奇勒達成交易後離去。

  儘管公爵風流成性,吉爾達仍然愛他。女扮男裝的她偷聽到刺客兄妹之間的對話:瑪達蕾娜哀求哥哥放過公爵。斯巴拉夫奇勒答應妹妹,如果半夜以前能找到替死鬼,就饒了公爵一命。斯巴拉夫奇勒亦在此時,殺死午夜前敲門的第一人頂替公爵。吉爾達決定犧牲自己;她走進旅館便馬上遭到毒手,被斯巴拉夫奇勒刺傷,傷重倒地,昏迷不醒。

  弄臣帶著錢回來,收到一個藏著屍體的麻袋,欣喜若狂。他準備把綁著石塊的麻袋一起丟進河的時候,卻聽見公爵唱著哀傷的詠嘆調。弄臣大惑不解,打開麻袋一看,驚見裡面躺著自己奄奄一息的親女兒,登時傷心欲絕。吉爾達回光返照之際,表示自己樂意為愛人犧牲。吉爾達嚥氣一刻,弄臣驚叫:「那老頭的詛咒已靈驗!」這刻,詛咒在主僕二人身上皆應驗了。

  對作品情節的記述到此結束。


著名唱段

  公爵詠嘆調:Questa o quella -- 這位還是那位

  弄臣詠嘆調: :Pari siamo! -- 我們是平等的

  吉爾達詠嘆調:Caro nome -- 可愛的名字

  弄臣詠嘆調:Cortigiani, vil razza dannata -- 眾朝臣,那可惡的臉容

  公爵詠嘆調:La donna è mobile -- 女子皆善變

  《弄臣》三幕四重唱:Bella figlia dell'amore -- 美麗的愛之女


威爾第的歌劇作品:
 
  奧貝爾托 (1839)
  一日君王 (1840)
  拿布果 (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 (1843)
  埃爾納尼 (1844)
  兩個福斯卡活 (1844)
  聖女貞德 (1845)
  阿爾齊拉 (1845)
  阿提拉 (1846)
  馬克白 (1847)
  强盗 (1847)
  海盜 (1848)
  莱尼亞諾戰役 (1849)
  路易莎.米勒 (1849)
  史帝費利奥 (1850)
  弄臣 (1851)
  遊唱詩人 (1853)
  茶花女 (1853)
  西西里晚禱 (1855)
  西蒙.波卡涅拉 (1857)
  化妝舞會 (1859)
  命運之力 (1862)
  唐.卡洛斯 (1867)
  阿依達 (1871)
  奧泰羅 (1887)
  法斯塔夫 (1893)


參考文獻

.部份內容翻譯自相關的英、意、德、法和日語維基百科條目,以下是其參考資料
  .Julian Budden, The Operas of Verdi (Volume 1), Cassell, (ISBN 0-3043-1058-1)
  .Charles Osbone, The Complete Operas of Verdi, Indigo, (ISBN 0-575-40118-4)
.故事大綱的英文原文摘自Leo Melitz創作的《完全歌劇入門手冊》,1921年版。此為中文翻譯版本。
.Warrack, J. & West, E. (1996).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 - 3rd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s 431-432. ISBN 0-19-280028-0.
.Kennedy M.(2004).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 4th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608. ISBN 0-19-860884-5.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84%E8%87%A3_(%E6%AD%8C%E5%8A%87)”

 

  以上資料取材: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