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藝錄》
台灣藝文環境針砭:藝文媒體的萎縮/許博允
個人從事藝術行政45年了,從17歲開始,一直參與、關注著台灣藝文環境變化。近年最大感嘆是,媒體藝文版面的萎縮,比報禁時期尤甚,藝文版被視為不具發行價值、廣告利益的版面。然事實果真如此嗎?
報禁時期,聯合、中時、中央三大報撐起藝文版面,每家都有一張影劇文化綜藝版或文教版,加上副刊,三大張、十二版裡,文化資訊占了六分之一。那時的藝文活動沒現在多,每次活動都得到媒體鼓勵,對台灣藝文發展幫助很大。
報禁開放後,反而亂象群舞。外在變遷比如電視、電玩、卡拉OK增多,聲色娛樂多,藝文一枝獨秀情況不再;但也不至於屢戰屢退,只要風聞改版、更換人事,媒體管理系統大張旗鼓檢討發行,藝文版一定首當其衝,不是一退再退、退至最後一疊,就是減版、減日。「水果」日報進來後,八卦當道,圖片掛帥,文字縮減的結果是內容日趨貧乏,乏善可陳。這些現象都讓我這藝文老兵甚感傷心。
台灣一直是華人地區最重視文化養成的,過去我們以此自豪,也因為厚植文化素養,今天才有足以傲視世界的文化財,比如李安、林懷民。然而,商業社會大興之後,廣告成為市場指標,企業仰賴廣告提供的數據判準市場。然而我想問的是,廣告業如此年輕化的職場結構,應該決定台灣的文化走向嗎?
讓我們用數字來說話。90年代市場最熱的職棒、職籃,一年門票收入分別為2億、6000萬,同一時期藝文(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門票收入約11億。2000年時,棒球微降至1億2000萬,籃球更低迷,但藝文收入達到15億。去年估算為20億,這幾年因為音樂劇狂熱,可望再攀升,如果不是場地不足,演出受限,應該衝上30億。
廣告商自恃數字可以說話,我也要問,難道藝文消費成長數倍的事實就不是數字嗎?應該視而不見嗎?平面媒體裡,只有民生報一直堅持一個以上版面的文化版,中國時報勉強保留,聯合報、自由時報都只剩四、五天。而棄守的聲音卻從未停止。
在政治社會新聞之外,我們需要什麼資訊?體育、影劇、文化、消費、戶外休閒、醫藥,孰輕孰重?什麼是可以培養健全人格,身心同時發展的素養?俊男美女人人愛看,但點點滴滴無一遺漏,有必要嗎?成熟的社會,醫藥、體育休閒、文化才是身心靈三帖不能遺漏的養分,這也是培養台灣為高度文化涵養社會,高度人文精神內容的重要觀點,謹以此呼籲媒體,高瞻遠矚,為台灣下一代謀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