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格爾尼卡」(Guernica)受防彈玻璃罩的保護,安全性十分高。攝於普拉多(Prado)美術館分館

格爾尼卡 Guernica

 畫名「格爾尼卡」,原來是西班牙巴斯庫地方一座古都的名字。

 西班牙人民戰爭正激烈的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支持佛朗哥政府的希特勒領導的德國空軍,突然襲擊格爾尼卡,結果整座古都幾乎全部燒毀,造成數百名人民死亡。

 這次慘禍的規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州和日本的大都市遭轟炸的規模相比自然是小得多。但是就當時而言,卻也是前所未見的大災禍。當時住在巴黎的畢卡索聽到格爾尼卡毀滅的悲慘消息時。便以這幕慘劇為題材,將內心受到觸動的情感描繪出來,這便是「格爾尼卡」這幅大作。

 點選下圖放大欣賞


 畢卡索運用黑、白、灰的色調來表現畫境,使得整幅畫的畫面看起來如同服喪般晦暗。

 房子正熊熊地燃燒著,一個女人被火燒著掉下來,停止呼吸的嬰兒、仰天哭泣的母親、四肢分離的士兵屍體,折斷的刀、刀子旁邊開著的白花。

 是電燈?還是炸彈爆炸的光芒?光芒下有一匹受盡苦楚的馬、不知如何是好的牛雙眼也濕潤了。

 整幅畫的結構和筆法看起來似乎相當粗率。人物的肢體被任意地延長或縮短。手指和腳趾大得不協調,本是人的側面之處,卻有兩個眼睛不自然地長在一起,或是不自然地排列著。

 但是,若目不轉睛地注視這幅畫時,人體和臉的變形會越來越異常,女人們的恐懼或震驚的表情也越來越逼真,最後不由得會感受到身歷其境的強烈壓迫感。

 「格爾尼卡」展示在普拉多美術館的分館。來到這座分館時,有一件事相當令人詫異。

 首先,在入口處照相機和一切隨身物品都要交由館方保管。其次,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金屬探測裝置的檢查。就像機場為了防範劫機所設的裝置一樣,只要探測到身上帶有金屬,信號器便會馬上鳴叫起來。接著通過一條微暗的通道後便是展覽場。「格爾尼卡」被保藏在笨重的密閉防彈玻璃罩裡面。

 近年來在世界上許多美術館中,名畫的警衛有越來越趨嚴密的傾向,然而像「格爾尼卡」戒備之森嚴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吧。隔壁的普拉多美術館本館中所展示的維拉斯貴和茲(Velazquez)和戈雅(Goya)等人的大量名畫,也只是普通的展示罷了。然而就只有「格爾尼卡」這幅畫非得作特別嚴密的保護不可,這難道有什麼不尋常的原因嗎?

 於是,我便在西班牙各地徒步尋訪研究畢卡索的專家、歷史學家、政治家、新聞記者和許多民眾。


亡命生活的悲哀

 人們告訴我:「追本溯源,還是要歸究於畫『格爾尼卡』時所發生的事情。」

 「格爾尼卡」在一九三七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時,裝飾在西班牙政府館的牆壁上。因為當時畢卡索應西班牙政府委託作了這幅畫。

 如前所述,事情是發生在人民戰爭最激烈的時候。當時西班牙有右派的法西斯主義者與政府對抗,雙方不斷持續著激烈的戰鬥。

 同胞之間的內戰往往比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更容易造成慘烈的災難。整個西班牙擴大著對反對派採取集體行刑及報復行刑等悲劇。當時的兩大派系是共和國政府及右派的佛朗哥將軍率領的反政府軍。

 共和國政府打算「在聚集來自世界各地之人的萬國博覽會中,透過畢卡索著名的畫筆,來向世界控訴佛朗哥反政府軍的殘酷」。支持共和國政府的畢卡索接受了政府的要求,將反佛朗哥的情緒描繪在「格爾尼卡」上。

 但是一九三九年戰爭結束時,佛朗哥取得了勝利。共和國崩潰,其擁護者亡命國外,於是畢卡索也成為一名亡命者。「格爾尼卡」的命運也像喪失祖國的亡命之徒一般,被保管在紐約的近代美術館。

 此後的三十六年之間,西班牙便處於佛朗哥的獨裁之下。對佛朗哥而言,「格爾尼卡」的作者畢卡索是一個可憎的敵人,因此,畢卡索所有的畫作完全禁止公開,甚至於研究畢卡索的論文,也不能在西班牙國內發表。


防範恐怖分子

 一九七三年,九十一歲的畢卡索於流亡地法國南部與世長辭。畢卡索到最後仍遭佛朗哥獨裁下的西班牙所拒絕,至死未再踏進祖國一步。

 兩年後,佛朗哥總統也跟著結束了八十二年的生涯。

 此後,西班牙便開始邁向民主化和國民和解的新途徑。一九八一年基於畢卡索的遺志,「格爾尼卡」從美國返回西班牙。

 「格爾尼卡」在紐約近代美術館展示時,始終是赤裸裸地公開的,然而回到西班牙時,這幅畫便被罩在防彈玻璃罩內了。

 「其實在歸還『格爾尼卡』的交涉中,美國一再強調『現在歸還尚嫌太早』。」馬德里的新聞記者說明當時的經過情形。

 「畢卡索的遺志之中,有『佛朗哥死後,西班牙重返自由體制之時,希望這幅畫能返回西班牙』的要求。然而西班牙的政情真的能符合畢卡索的條件嗎?『為期尚早論』就是從這個懷疑聲中延伸出來的。」

 西班牙的民主主義才剛萌芽,極右派尚有引發政變的可能,因此不能完全掉以輕心。在馬德里舉行畢卡索展的會場上,就曾經遭受過右派分子的襲擊。而交涉歸還「格爾尼卡」的期間,也曾發生過極右派的治安警備隊員占領國會,要求成立軍事政權的事件。

 「結果,西班牙政府為了收回『格爾尼卡』,而向美國方面保證這幅畫管理方面的安全性。因此,萬一這幅畫遭到恐怖分子破壞的話,西班牙政府在國際上便有失顏面了。」

 因此,普拉多美術館準備好防彈玻璃等待「格爾尼卡」的歸來。美國方面也利用深夜,把「「格爾尼卡」悄悄地從近代美術館祕密運送到西班牙。這都是為了防範恐怖分子的襲擊。


反獨裁的旗幟

 「格爾尼卡」很幸運地沒有遭受任何襲擊,安然運抵。

 「格爾尼卡」似乎包藏著某種足以觸動許多西班牙人心靈的元素,因此在看這幅畫時的感受,和欣賞其他名畫時只追求藝術之美的感覺截然不同。教美術史的教授說:「不管何時看到這幅畫,人民戰爭痛苦悲慘的情景都會在腦海中復活。這真是一幅觸動內在感情的畫呀。」美術史教授在戰爭時還只是個中學生,他親眼目睹故鄉亞拉岡籠罩在戰火中,體會到戰爭的冷酷與悲慘。

 安達露西亞地方的一位高中老師說:「站在『格爾尼卡』前面,我可以聽到畫中反佛朗哥政府的吶喊聲。」

 這位老師雖然未曾經歷過這場殘酷的內戰,但是,他那當時身為市政府局長的祖父便是被佛朗哥反抗軍處死的,祖父死後,一家人便在獨裁者高壓統治下暗自掙扎啜泣,甚至複製「格爾尼卡」,當作反對佛朗哥政府的標幟,偷偷地掛在房門後面。

 也有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場來看這幅畫的市民,他們感受到不同意義的震撼。曾經是佛朗哥政府幕僚的一位經濟人士說:「畢卡索利用『格爾尼卡』來做政治宣傳,因此這不是一幅畫,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張宣傳用的海報罷了。」

 至今,西班牙仍有為數不少的人懷念著佛朗哥統治的時代。我在巴塞隆納會見了一位被叫做「佛朗哥主義者」的研究現代美術的專家,他說:

 「只不過是一幅很大的、灰色的、惡劣至極的匿名作罷了。最重要的,格爾尼卡的轟炸並沒有傳說中的規模那麼大。」


熱情的眼睛

 在「格爾尼卡」這麼大的畫面中,畢卡索真正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呢?長久以來,世界上研究畢卡索的人便不斷在嘗試各種解釋。

 這幅畫的出發點是人民戰爭。關於畫中「牛象徵佛朗哥反抗軍的殘暴,馬則象徵悲苦的人民戰線。」「錯了,應該相反過來!」等等說法,各家不一,難以採信。

 後來,這些解釋隨著時間而略有改變。根據當今絕大部分專家的意見,認為「格爾尼卡」中沒有象徵佛朗哥反抗軍的畫面。畢卡索的真正用意已超越內戰時敵我雙方的爭鬥。畢卡索是藉由描繪人民恐怖、絕望之情,間接地控訴戰爭的殘暴與愚昧。因此,儘管內戰早已結束,且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酷洗禮,這幅畫所隱含的意義仍沒有消失。這部作品被評為是對地球上所有戰爭表示永恆抗議的紀念碑。

 格爾尼卡當地人對「格爾尼卡」的感受多少有些不同。他們有同感也好、排斥也好,總之,西班牙人民專注這幅畫的雙眼至今仍然是溫熱的。

 也許半世紀前的戰爭所造成的創傷至今尚未痊癒吧!或者畢卡索畫中的意境,含有他國人所無法理解的情愫吧!我覺得非常感動。

 馬德里大學美術史教授卡幾艾可說:

 「我認為西班牙也應該再多保持點距離,將『格爾尼卡』當作一座歷史性的紀念碑來欣賞。」

 「但是西班牙沒有寬容心。以現在的社會狀態來看,『格爾尼卡』暫時還是得套上防彈破璃罩來供欣賞。」


圖:佛朗哥之夢幻與謊言  1937年  銅版畫 

人民的救難基金

 製作「格爾尼卡」之前,為了替因人民戰爭而陷於困境的西班牙人籌募救難基金,畢卡索畫了兩幅銅版畫在巴黎出售。這件作品就是其中的一幅畫。

 醜陋的怪物在如同連環漫畫的一格格空格內登場,牠破壞美麗的雕像,露出性器走鋼索、騎著豬向太陽挑戰,演出一場大謬劇,既滑稽又令人覺得厭惡、恐怖。有人解釋為畢卡索藉怪物來象徵佛朗哥。

 畢卡索在銅版上繪圖時,並沒有把畫面反轉過來。畫面上部所附的日期之所以倒反就是這個緣故。這幅好像集結了憎恨佛朗哥情緒的銅版畫,現在展示在普拉多美術館分館中。



帕布羅.畢卡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年


 西班牙人,但是1904年以後終生定居巴黎,過著畫家的生涯。畢卡索的畫從二十幾歲時的「藍色時期」開始,經「玫魄色時期」邁向「立體主義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朋」、「變形時期」(Metamorphose),各式各樣的畫風令人目不暇給,為當時的世界畫壇留下了前衛性傑作。

 「變形時期」有名的作品有「格爾尼卡」(Guernica)、「三舞者」(Three Dancers)和「宮女」(Odalisque)。



 --資料取材自《世界名畫之旅2》(文庫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