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Parthenon巴特農神廟
從希臘歷史的角度來說,古希臘文明可分為四個時期,即史前時期﹝Prehistory period,愛琴海文明,約 3000 ~ 1100 B.C.﹞、神話時期﹝mythology period,約 1100 ~ 500 B.C.﹞、古典時期﹝Classical period,約 500 ~ 429 B.C.﹞、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 period,約 330 ~ 30 B.C.﹞。
在西元前十二世紀左右,邁錫尼衛城遭到北方的多利安人﹝Dorian﹞侵佔,而陷入長達三百年的黑暗時期﹝Dark age,約 1100 ~ 800 B.C.﹞。接著就來到了希臘城邦一個個興起的古樸時期﹝Archaic period,約 800 ~ 500 B.C.﹞,這時期總共有139 座殖民城邦建立,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和斯巴達。因為有許多希臘神話是在這兩個時代產生,所以後來又把黑暗時期與古樸時期合稱為神話時期。
自從希臘各個城邦開始興起時,各地都有一股想要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的強烈念頭,在這種泛希臘﹝Pan-Hellenic﹞思潮下,有兩個神顯得特別的重要,第一個是位於希臘南部奧林匹亞〔Olympia〕的宙斯〔Zeus〕神,祂是諸神之父,很受到大家共同之尊敬。
因為這個原因,從西元前 776 年開始,每隔四年各城邦就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競技大會。競技期間,城邦之間的各種紛爭必須暫時停止,轉而在競技場上力拼,以換取來自於宙斯之榮耀。自此之後三個世紀,在奧林匹亞出現了一組建築,包括了體育場、寶庫、宙斯神廟與宙斯的妻子希拉〔Hera〕的神廟。
第二個則是在德耳菲〔Delphi〕地方的阿波羅〔Apollo〕神,祂的神諭〔oracle〕對於希臘人有極大的影響。人們若能聽從祂的神諭,體會其中的忠告,都可平息很多紛爭。神諭也指引希臘人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因此後來德耳菲出現了著名的阿波羅神廟組群。
古希臘藝術的特質
當希臘本土在西元前十一世紀遭受到北方的多利安人侵略時的黑暗時期,有些人就逃難到愛琴海對岸土耳其的愛奧尼亞地區,因此連帶了影響神話時期希臘藝術的發展,在繪畫上形成具有希臘本土特質的幾何形風格﹝Geometric Style﹞與具有愛奧尼亞特質的東方風格﹝Orientalizing Style﹞。到了古樸時期這兩種風格就不斷融合而開啟了追求秩序與均衡為理想的希臘藝術。
古希臘藝術除了受地理環境差異的影響外,希臘人又具有創造精神的天性,個性活潑開放,喜歡追求自由自在,崇尚運動,而且富於民主思想,因此在藝術表現上呈現出充滿健康、自然、樂觀、優雅的特質,而有別於近東藝術那種超自然的、宗教的神祕感。在同一個時代,近東藝術中,作者只是一個奉命行事去完成創作的藝術工作者,他在作品中既缺乏個人創意也不留名,可是到了希臘古典時代,個人地位提昇,藝術工作者逐漸受到重視,並且在作品上留有名字。
希臘人崇拜神祇,認為神的性格和凡人一樣,因此將諸神人格化,他們創造了邱比特、維納斯、阿波羅等許多著名的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經常被當成藝術創作的題材,並對後來西方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希臘人具有唯美、唯善的觀點,處處追求完美,包括對於人體的看法以及生活的方式;因而創作出許多生動的藝術作品。從建築、雕刻及繪畫各方面來看,這些作品隨著時日之進展,由厚重、粗略、生硬而日趨輕巧、精細與生動。
圖:Temple of Zeus宙斯神廟
古希臘的建築
當古希臘到了古樸時期,希臘文化就開始從黑暗時期中逐漸復甦。由於希臘人相信希臘神話中以宙斯為中心,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中的眾神是一群具有人格的神祇,需要建造建築物來保護祂們,於是選擇了麥錫尼文化所留下的方形屋子作為建築樣本;因此在神話時期,主要的建築都屬於神殿。
神殿的基本結構包括了柱頂楣構﹝Entablature﹞、圓柱﹝Column﹞、柱基平台﹝Stylobate﹞三大部分;柱頂楣構又分為橫飾帶﹝Frieze﹞與楣樑﹝Architrave﹞兩部分;橫飾帶則有飛簷﹝Cornice﹞三槽線飾帶﹝Triglyph﹞與排欓間飾﹝Metope﹞兩種高浮雕﹝High-relief﹞式的裝飾。
多利克氏希臘神殿基本建築格式 (左圖)
柱頂楣構以上的山形墻﹝pediment﹞是古希臘建築特色之一,其作用係將屋頂之重量放於直立之石柱上。它的形狀是個等邊三角形,並且以下面的那條水平飛簷﹝Cornice﹞,上面兩條傾斜簷口為框,中間部分多飾以浮雕。
希臘神殿的柱式﹝Order﹞是西洋古典建築的精隨之一。在西方古典建築中,所謂的柱式指的並不是特定柱子的特殊造型而已,而是一種兼具美學與構造的整體系統。就如同柱式的英文 Order 這字一樣,它也代表著建築中的一種秩序。一般而言,一根柱子區分為柱頭﹝capital﹞、柱身﹝shaft﹞與柱基﹝base﹞三個部位。每一種柱式不僅有其特殊的形式與裝飾,柱子直徑亦為建構建築物的基本模距。整棟建築之柱高、柱距乃至於整棟建築的規模都與這個基本模距形成一定的比例。
希臘建築三種基本柱式
古希臘人發明了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 左圖 )、愛奧尼亞柱式﹝Ionic Order﹞( 右圖 ) 與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下圖 )三種基本柱式。在這之後,羅馬人又發展出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與複合柱式﹝Composite Order﹞。
多利克風格柱子的特色是堅固與結實,柱頭平滑樸素。這種柱子通常在希臘本土以及它在義大利南部的殖民地和西西里島流行。 愛奧尼亞風格柱子比較細長高雅。它的柱頭有一對向下捲的卷渦,這種柱子通常在希臘東部以及愛琴海中的島嶼流行。 科林斯風格柱子很少出現在希臘世界裡,倒是在羅馬神殿經常出現。它的柱頭非常華麗,圍繞著芼茛葉的裝飾。
文藝復興以後的建築師都根據這五種古典的柱式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新柱式,形成西方建築中最具特色之處。因此凡是支撐、門廊、門框、窗框、傢俱、燈具或者是純裝飾若運用柱式的設計,西洋味就自然顯露出來。
多利克柱式
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盛行於希臘本土及西西里島,是希臘古典三柱式中最早出現者,西元前七世紀就已流傳。這種柱式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是從木構架演變而來,有人認為是一種「理想」的發明。一座多利克式神朝可以說是一個極端人工化的產品,由於它所呈現的準確角度和幾何造型,倒像是是一個巨大的抽象物體,甚至是一個來自人體的隱喻。
希臘並沒有像埃及沙漠那般廣闊之地區,也沒有高大之山脈及廣暢之河流,相反的,卻有一些山崖峽谷成為各個城邦之界,而一些可耕地則分散在這些山脊之間。就是在這種相當活潑之自然景觀中,希臘神廟平地而起,藉此表達和自然界相抗衡的希臘建築之中心思想。
多利克式建築的特色是造型樸實無華、沉穩雄壯,正面多為六根圓柱子。柱子只有柱頭與柱身,沒有柱基。柱頭極為單純是一塊方形頂板,柱身有二十個凹槽﹝flute﹞,微凸略呈瓶狀,柱頭上方再上去則是楣樑與飾以豎條紋的橫飾帶。
建造於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上的巴特農神殿﹝Parthenon﹞是希臘本土最大的多利克式神殿。其周圍是由縱邊八根、橫邊十七根的列柱構成,整體比例在協調中帶有輕快的節奏感。
上圖:Temple of Zeus宙斯神廟柱
上圖:雅典娜勝利女神廟
資料詳見: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學課程之「西方藝術風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