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伯恩‧安德森,這名剛邁入五十歲男子,三十五年前曾被譽為“世界第一美少年”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boy)。他在導演Luchino Visconti 影片《魂斷威尼斯》中所展現的驚世之美,使他在電影史上永生。這部影片1971年上映,講述了一個由Dirk Bogarde 扮演的作曲家在威尼斯途中偶遇一少年為其美麗癡迷並因此死在威尼斯的故事。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是Bjorn Andresen(伯恩‧安德森)被迷人少年Tadzio這個角色徹底毀了。
Bjorn一生是個悲劇。歲父親拋棄家裏歲不到母親自殺。後來和繼父一家生活少年時代十分孤獨。大概他強烈的主見個性也是由此而來。
青年後的生活更是糟糕雖然他已經淡出影壇不願爭名奪利,但很多事情又怎是他能夠控制?導演維斯康蒂的情人不滿Tadzio角色被搶和導演對他的關照N次謠說他死於車禍、空難、濫服藥物……1976年更是莫名其妙被捲進一場謀殺案。五十最大的願望——僅僅是能夠親眼看見自己的父親。
    「我希望能夠見到他只要五分鐘我想凝視著他的眼睛聽著他的聲音。我可以看一看他雙手知道他生命中發生的事情。」
《魂斷威尼斯》中的角色使十五歲的Bjorn Andresen 成了令人覬覦的「性感符號」他在其中的表演——迷惑長者的美少年卻變成了他終生的印記。他始終想擺脫與同性戀的關聯並堅決拒絕自己的形象和〝gay〞聯繫在一起。希望同時成為歌手和演員的努力失敗後他開始為自己療傷並想從他黑暗的童年中恢復出來。因而這部影片毀了這個少年。而現在一本書(Greer的新書《The Boy》)又重新挖掘出他從前的照片,這只能帶給他陰暗鬼魅的過去又在記憶中重現。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Bjorn天生一股陰柔之美,但他本人卻在極度擺脫他的外形帶給別人的這種印象,所以生活中他活得很痛苦,也嘗夠了流言蜚語的苦,但也許正是這種超乎性別的美才能讓他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吧。


【原 名】Death.In.Venice
【中 名】魂斷威尼斯
【出 品 年】1971
【國 家】義大利/法國
【類 別】劇情
【導 演】盧奇諾‧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 
【主 演】Dirk BogardeBjorn Andrésen 
【片    長】131 Mins 
【對白語言】英語

【內容簡介】
由義大利導演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執導,Nicola Bandalucco與導演一同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托瑪斯·曼(Thomas Mann)的同名小說《魂斷威尼斯》,是一部結合了電影與文學敍事成就的藝術電影。托瑪斯·曼是1929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二十世紀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身為一個文學家,托瑪斯·曼比一般的作家帶有著更多的文藝美學意念,也有著與多數藝術家共通的人格特質,其文學作品,無論是長篇小說,中篇小說或散文,多都是探討“人性的問題”的觀點。而根據小說改編的這部電影,更榮獲了1971年戛納影展的25周年紀念獎。
維斯康蒂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時期的著名導演,改編這部小說的過程中,他更動了小說中阿荀巴赫的作家身分,轉換為作曲家的角色,而電影敍事的起點也從奧森巴赫抵達了威尼斯開始。故事背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幾年,德國作曲家奧森巴赫,帶著喪女之痛來到了威尼斯(影射古典作曲家馬勒),希望得到修養生息的心情。到了威尼斯後,奧森巴赫與美少年塔奇奧邂逅,少年塔奇奧宛如希臘雕像般的容顏令奧森巴赫渾然忘我地沉醉在激動的熱情中(以柏拉圖思想為原型的延伸)。但之後威尼斯被霍亂所籠罩,因為官方刻意將消息封閉,奧森巴赫雖逐漸地發現了這個驚人的危機,卻為了多看塔奇奧一眼,一直尾隨著達秋的足跡,甚至不顧自身安危,不想離開被瘟疫所籠罩的威尼斯,最終因為吃了過熟的草莓,進而喪身在威尼斯這個城市。
在維斯康蒂的電影之中,一貫地以黑白影像來呈現貧窮、落後,以及較為低層粗糙的人類情感;而反觀彩色影像,是富有、優雅,與複雜矛盾的思想感情的表達媒介。此外,維斯康蒂晚期的影片,將人類是故事流動瞬間的暫影的思想,以及電影定義為移動的影像等觀念加入其中,使得他晚期的彩色影片中,人物本身幾乎呈現著木偶的形體,只是電影佈景的一部份,而影像表現出更為靜止,冗長的鏡頭、攝影機緩緩自各種角度追蹤、“伸縮”鏡頭的推進推出,電影人物的非動作特質,如同他們正擺著姿勢供人拍照片一般,劇中影像像一張張的彩色名信片一般,一動不動地坐著,讓觀眾眼睛整體收入靜態影像,而創造出對“美”的作品一種純粹的終極意念。這種對於“美”的追尋,隨著配樂上使用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慢板樂章,一直不停地播放演奏到劇情的最高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