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二八公園的古碑亭 

 

      在一個時期

      疲倦的我曾拒絕了詩

      像被遺棄的孩子,讓它哭訴

      無情地背離它


      日子變得愈粗暴

      白日下盡是荒廢糜爛的殘骸

      更無光耀的飛鳥,馥郁的開花

      不是人住的世界


      在那邊


      像路斃,我曾倒下

      大陽晒枯了我的生命

      夜寒冰凍了我的心靈

      啊,在那一個時期,我確曾死過了一次



吳瀛濤,臺北市人,臺北有名的江山樓後代。日治時期臺北商校畢業。主要詩集有「吳瀛濤詩集」等。曾任職公賣局。

「在一個時期」發表於「二二八事件」以後,作者反映了那個不幸的歷史事件,他曾經目睹了戰後臺灣的社會現象。他看到「白日下盡是荒廢糜爛的殘骸」,因此,他詠嘆「啊,在那一個時期,我確曾死過了一次」。

戰後臺灣詩壇,吳瀛濤就持續創作詩,既寫中文詩,也寫日文詩,因此,詹冰、陳千武都認為他們當時最喜歡的詩作,就是吳瀛濤的作品。




▲ 二二八公園的有夷之行碑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有夷之行碑」原豎立於林口山(拳山)北側。碑文中顯示,這條從台北通往景美的道路,早在十九世紀初期就已形成,平坦且寬可容兩車通過。道光十三年(1833年)應居民請求,官府督匠重修,道路砌石板,且旁壘小石,加以拓寬。後來石板傾塌陷漏,路基損壞,居民捐款募工重修道路,總計長壹仟捌佰丈,花費洋金壹仟伍佰柒拾大元。

這條道路位於當時的拳山堡,拳山保的範圍大約是今日台北南郊的文山區,還包括新店、深坑、石碇一帶,因當地的山勢起伏,宛如拳頭,於是命名為「拳山堡」,後來地方鄉紳以「拳山」兩字不雅,於是改為「文山堡」。


「有夷之行碑」文如下:
 
艋南自教場抵拱美,幾十里路,夷坦可容兩軌,樵夫販豎往來無虛轂。舊時雨溼泥滑,行人苦之。道光癸巳(道光十三年,1833),鄉人林臣仲、陳詞裕者請於官,以當中徑眷垂四尺有咫,兩旁各留餘地,或貳參尺、或肆伍尺,廳司馬李衡峰為洽印諭,貲督匠修凸凹,砌石板,旁壘小石,至今賴之。歲久,石隙漬陷傾塌,漸□漏□,其成者慮深□穿,為之部署鄉人,作善後計,傾者正之,塌者補之,又慮町畦界道漸□漸□,久且流為羊腸為嘈蝕,則廣□失度,前功蠡蠡,可不戒哉。爰碣石為碑,以昭來許,後之覽者,毋等弁髦之視。工竣計丈壹仟捌佰丈零,前後稟洋金壹仟伍佰柒拾大元,流勒以記。淡水廳學舉優諸生林及鋒撰。

(捐錢者名單) 

道光貳拾捌年歲次戊臘月穀旦立 


石碑圖文來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