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布蘭1969年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of 1669)

凝視自己的眼睛

  一雙年邁的眼睛盯著我看。

  我站在自畫像前,覺得自己一直被畫中人物的瞳孔吸進去,我注視著大黑的頭巾型無緣帽,並從他鼻子四周的紅色而聯想到他是個酒鬼,但我東瞧西看的結果,還是將注意力放回到他的眼神。我開始想:這雙眼睛正看著什麼呢?

  因為這是自畫像,畫家必定是站在鏡前,望著鏡中的自己,然後再把這雙眼睛繪入畫布,他的眼睛必定能看見自己視線深處所隱藏的內涵。

  這正是那雙藉著足以看穿人類性格、及內心深處的大畫家之眼,也是藉著這雙眼犀利洞察力而畫出無數傑出肖像畫。而林布蘭是如何用這雙眼睛來凝視自己呢?

  繪完這幅圖畫當年的秋天他就去世了,享午六十三歲,這是他最年邁的一張自畫像。

  荷蘭海牙的美術館,同一間展覽室內,還有一張他二十三歲的自畫像,那時他在故鄉蘭登開了一間工作室,初享新進肖像畫家的榮銜。有人說,他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將受到矚目而畫了第一張肖像畫。

      圖:林布蘭1629年的自畫像
  肌膚紅潤的林布蘭和老醜而滿佈皺紋的林布蘭並列著作一比較,這兩張相隔四十年的自畫像,有什麼不同呢?那不只是外表的差異,筆法也有所不同,表現的意境也深淺各殊,尤其是眼睛。

  和老年的自畫像比較,年輕的畫像仔細看來,眼中並沒有直接看著自己,而是看著稍遠的,將要開展的未來,是帶著些許不安的視線。

  在他的一生中共有六十幅自畫像,像他這樣貫徹於描繪自己的畫家並不多,但是也拜此之賜,透過各個年齡的自畫像,可以瞭解一個藝術家生涯的心路歷程。


成功與失意

  在完成二十三歲自畫像兩年後,林布蘭就將工作室搬到阿姆斯特丹。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阿姆斯特丹喧騰著繁榮。當時新興商人喜歡在此建大住宅,住宅內再裝飾家人的肖像畫。林布蘭接到了供不應求的肖像畫訂單,才能立刻在這商業都市嶄露頭角。
                                 
  他二十八歲時與家境富裕的薩斯奇亞(Saslia)結婚,透過岳家得以擴充顧客層而到上流社會,一舉便獲得名聲與財富,三十三歲的林布蘭就買下豪華的宅邸,熱中於收集繪畫和古董。

  倫敦的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收藏有他這時期,亦即三十四歲的自畫像,十年前眼中的那種不安已經消失,儼然一副誇示眩目成功的故作高尚神色,古老的貴族服裝上的寶石和金線刺繡閃閃發光,連充滿得意之色的鼻頭也彷彿大了一圈。

  在維也納美術史美術館我們看到了宛若另一個人似的林布蘭。四十六歲的他穿著粗糙的工作服,面向正前方,表情充滿挑戰的意味。這和他三十四歲那張穿著華服的自畫像有著很大的差異。

  到這時,畫家的境遇顯然有了轉變。他於三十六歲時完成集體肖像畫的大作——「夜警」,而這一年,正是介於他的生涯起伏的一年。「夜警」完成前,他的妻子去世,而他又和雇來照料兒子的女傭發生感情糾葛和金錢紛爭,導致不名譽的訴訟。

  經濟的困窘亦接踵而至。林布蘭只知揮霍,根本沒有理財的能力。他買房子時欠了一屁股債,為了還債又另起了債務……,終致不可自拔。

  他四十六歲的自畫像似隱伏著他被哀傷和失意弄得一無是處的內心。看他雙眉間如鑿刀刻削出來的皺褶,簡直讓看畫的人倒退三步。

                            (右圖:正面自右算來第二間原是林布蘭的住宅,現為「林布蘭之家」美術館─阿姆斯特丹)


本來面目與演技

  林布蘭的一系列自畫像,研究起來,有以下兩種解釋:有人認為:「這一連串的自畫像本身就是畫家的自傳。」有著得意的容顏,也有蕭瑟的容顏,歷經人生的巔簸使人為之變色的面貌,他們認為林布蘭毫不保留地表現在自畫像中。這種「本來面目說」就是——從自畫像看畫家的真實面貌。

  相反的,近來新的看法指出:「憑著自畫像立刻判斷那是真實面目,相當危險。」客觀地比較後發現,自畫像的容顏不盡然隨著境遇而改變,同年畫出的臉有時大不相同。也許林布蘭的作畫動機並不單純,就好像演員扮演各種角色一樣,他也是按一時的喜好而裝扮起來,故意描繪加入演技的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演技說」。

  一位反對「本來面目說」的演技論研究員說:

  「事實上林布蘭確切的傳記資料少之又少,因此,就有許多傳記作家和美術史家就自選了自己喜歡的自畫像,依照自己的喜好展開了幻想的羽翼,傾向於把林布蘭塑造成悲劇的主角。」

  而,我們在巴黎的羅浮美術館看到的五十四歲自畫像又如何呢?

  這期間正是林布蘭的成熟期,他和第二位褓姆成為佳侶,可是經濟的窘迫使他一家陷入一無所有,他宣告破產,喪失了房子和一切財產。他畫這張自畫像那一年,已搬往郊外的一棟小而溫馨的屋子。

  持「本來面目說」的人們讀出那是張為生活困頓的容顏,可以感受到他眼神中的哀淒。

  支持「演技說」的羅浮美術館學員傑克夫卡爾卻大大反對。我問他:

  「這幅作品中完全沒有貧困和不幸的影子。顯然畫家在扮演自己,極力表現近乎傲慢的自信,這足夠壓死我們了。對不對?」

  這張容顏上寫著命運的多舛和畫家不屈的意志兩種意味,似乎受到強烈的鼓舞。

  夫卡爾回答道:「這是你的感傷,但也可以說是觀眾的感受,尤其是在林布蘭這種高技巧的藝術之前。」


旅程的終點

  他的任何一張自畫像,光源都是從畫面的左上方投射過來的,經過這許多的歲月,光變淡了,影子則更濃厚。易使觀眾錯失的附屬物品都逐漸沉入影子裡,光只集中在臉上;而臉,都集中在那一對眼睛的描繪,這種改變表現得最徹底的是最老邁的自畫像。 

  他完成羅浮宮那幅五十四歲的自畫像三年之後,他的第二任太太也去世了。她是支持這位潦倒的畫家最後一絲希望的女性,而他最疼愛的兒子未久也相繼死去,只剩下他和第二任太太所生的十四歲的女兒。

  在看過一連串自畫像又再度回到海牙時,我再次為這最年邁的視線而熱血沸騰。

  他比先前的任何一個林布蘭看得更遠,或許,他的眼睛正預知著逐漸迫近的生命終點。可是,仍然表現了藝術家那樣的光彩和威嚴。



  圖:由此可見到運河沿岸的西教堂高塔。林布蘭死於距離這兒200公尺的小屋內,就埋葬在這所教堂。



    ── 以上摘自《世界名畫之旅5》(文庫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