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aravaggio-年輕的酒神﹝Bacchus﹞  Песней Bacchus(酒神之歌

 為什麼歡樂的聲音喑啞了?
 響起來吧,酒神的重疊的歌唱!
 來呀,祝福那些愛過我們的
 別人的年輕妻子,祝福柔情的姑娘!
 斟吧,把這杯子斟得滿滿!
 把定情的指環,
 噹啷一聲響,
 投到杯底去,沉入濃郁的瓊漿!
 讓我們舉手碰杯,一口氣把它飲幹!
 祝詩神萬歲!祝理性光芒萬丈!
 哦,燃燒吧,你神聖的太陽!
 正如上升的曙光之前,

 這一盞油燈變得如此暗淡,
 虛假的學識啊,
你也就要暗淡、死亡,

 在智慧底永恆的太陽前面。

 祝太陽萬歲,黑暗永遠隱藏! 

  

    --был звук(俄.普希金)  

 

  古希臘戲劇

 

  古希臘戲劇是指大致繁榮於西元前6世紀末至西元前4世紀初之間的古希臘世界的戲劇。彼時古希臘的政治和軍事中心雅典城同時也是古希臘戲劇的中心。雅典的悲劇和喜劇也包括在全世界範圍內出現最早的戲劇形式之中。古希臘的劇場和劇作對西方戲劇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

  雅典最早的戲劇傳統起源於祭奠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的宗教活動。這一起源經考證證實準確,因為雅典最早的戲劇表演便出現在一年一度的酒神節上。至於這類乞求豐腴的祭神活動如何發展成為最早的悲劇和喜劇,學術界不得而知。

  亞里斯多德在他的《詩學》中說:希臘悲劇的誕生要早於羊人劇(satyr play)和喜劇,而悲劇則由頌揚狄奧尼索斯的酒神讚美詩演變而來。這些讚美詩都是人們在酣醉的時候即興創作的。西元前600年,詩人阿利翁將酒神讚美詩發展成了一種由歌隊吟唱、具有敍事性特徵的新的藝術樣式。在西元前534年,一個名叫泰斯庇斯的人成為最早在這種敍事劇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物。他通過背誦臺詞和切身表演,試圖完全融入角色;同時他還使自己的表演和歌隊結合。在這種戲劇的雛形中,歌隊扮演的是敍事者和評論者的角色。泰斯庇斯被認為是古希臘最早的演員。

  到西元前5世紀,戲劇已經正式成為雅典文化和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一度在酒神劇場的酒神節的重要內容便是盛大的戲劇比賽。每個參賽的劇作家都要提交一個悲劇三聯劇和一個內容相關的羊人劇作為參賽作品,後者的風格往往要比前者輕鬆和愉悅。戲劇發展到這個時期,劇中的人物由一個增至兩個,而歌隊扮演的角色則更像是一個獨立的人物,而非一個簡單的敍事者。劇作的主題也不再僅僅局限於對狄奧尼索斯的頌揚,而是開始在整個古希臘神話中取材。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戲劇的影響傳至雅典以外的地方。雅典的酒神節仍然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戲劇活動,而每個古希臘城邦都建造了自己的劇院。現今保存最完好的是埃匹朵拉斯劇院。每個古希臘劇院都和宗教慶典活動以及神話傳說有一定的關聯。

  這一時期只有四位元戲劇作家有作品傳世,四個人都是雅典人。他們分別是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以及喜劇作家阿裏斯托芬。他們的創作,以及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著述,構成了人們對古希臘戲劇的全部瞭解。

  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雅典的勢力大大削弱,其戲劇的發展似乎也逐漸失去了活力。然而,戲劇卻在希臘化時代得到了持續發展,尤其是在西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一系列擴張戰爭之後。希臘化時代最主要的戲劇形式是「新喜劇」。這個時代唯一有影響力的劇作家是米南德。新喜劇對後世重要的貢獻是它影響了其後的古羅馬喜劇,尤其體現在對古羅馬重要劇作家普勞圖斯和泰倫斯的影響。

  亞里斯多德將古希臘戲劇的特點歸納於三一律,即時間的一致,地點的一致和表演的一致。古希臘戲劇的情節通常只發生在一天之內,地點也不變換。在情節上也往往只有一條主線,不允許其他支線情節存在。亞裏斯多德的提出「三一律」理論的初衷在於描述一種客觀的形式,而非規定一種理想狀態。並非所有的古希臘戲劇都遵循刻板的「三一律」,但這一理論適用於絕大多數情況。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提到劇場的六大元素,分別為情節(plot)、角色(character)、思想(thought)、語言(language)、音樂(music)、與景觀(spectacle)。

  當時認為悲劇和喜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戲劇樣式,而且沒有任何一部古希臘戲劇能夠同時涵蓋兩者的特點。而羊人劇在題裁上雖然和悲劇一樣以神衹或貴族為主角,但卻透過戲謔的精神與粗鄙的言語諷刺嘲笑劇中主角,具備喜劇的風格。

 

酒神(Dionysus)劇場 

  古希臘的劇場一般都是露天的,包括三個部分:樂池(或主廳、舞池)、景屋以及觀眾席。樂池往往位於建築的中央,通常也作為舞臺,是一個周長為150米的圓形區域。樂池是演員表演和歌隊吟唱的地方,也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在樂池中央往往有個祭壇。在雅典,這座祭壇通常是為祭奠狄奧尼索斯建造。

  在樂池後面是一個名為「景屋」(skene)的矩形建築,意為「帳篷」或「棚屋」。景屋的功能相當於是古希臘劇場的後臺,在這裏演員可以換服裝和面具。通常景物外有三扇門通往樂池。在有些劇場的景屋前方有一個凸出地面的表演區域,這便是現代劇場中舞臺前部的雛形。最早的景屋往往如其本義,就是一個帳篷類的結構,為宗教慶典活動而建,在慶典結束之後便被拆除。後來,隨著戲劇成為一種主流的藝術樣式,劇場也成了一種永久性的建築。有的時候人們還在景屋的外表上繪製圖案作為舞臺背景。這也是英文中「scenery」一詞的起源。

  環繞在樂池周圍的坡形結構就是觀眾席。觀眾席通常依小山坡的坡度建造,觀眾們坐在整齊排列的長椅上觀賞表演。古希臘的劇場通常只能建造在形狀適宜的山坡上。古希臘劇院的規模通常很大,能夠容納1萬5千觀眾。這些劇場通常是開放式的,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圍的其他人,包括演員和歌隊,以及劇場四旁的風光。

  古希臘劇院的龐大規模決定了演員們的表演必須要比較誇張。他們要大聲的背誦臺詞,大幅度的做出各種手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場的觀眾都能看到和聽到他們的表演。也正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在戲劇表演中往往也不能使用尺寸比較小的道具,演員們要通過打手勢來喻指某些物體。古希臘戲劇通常只有兩至三個演員,因此一個演員往往要同時飾演幾個不同的角色。而往往劇中的一個角色也可以同時被幾個演員飾演。

  古希臘戲劇多半包含音樂和舞蹈的元素。歌隊和角色朗誦、吟唱的韻文都附加伴奏。

  由於演員和觀眾的距離非常之遠,因此演員必須頻繁更換服裝和面具來吸引觀眾的注意。演員們利用厚底的靴子以使自己顯得高一些,有時還要帶上顏色豔麗的手套以使觀眾能夠辨認自己的手勢。

  面具是戲劇中最具古希臘特色的象徵。在一部戲劇中,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獨特的面具。這些面具通常用亞麻或軟木製成,所以沒有一個能夠保留到今天;但是從以古希臘演員為主題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我們可以得知那些面具的形狀樣式。悲劇中使用的面具往往是痛苦或哀悼的表情,而喜劇中使用的面具則通常是微笑的表情,或帶有點邪惡的意味。演員在表演的時候用面具遮住整個面孔,包括頭髮在內。經證明這些面具的形狀有利於演員聲音的擴散,使他們的聲音更有穿透力,更加容易讓觀眾聽清楚。

 

    黃金面具﹝Golden Mask﹞

黃金面具﹝Golden Mask﹞ 約西元前 1500 年 黃金,邁錫尼出土。國立博物館,雅典﹝Athens﹞,希臘。  《黃金面具》﹝Golden Mask﹞為德國考古學家舒萊曼〔Heinrich Shliemann〕於 1876 年從邁錫尼所挖掘的墳墓中依據遺骸所帶的面具。他根據漂亮的鬍鬚,高高的鼻梁等特徵,推斷他就是邁錫尼的城主阿卡曼農﹝Agamannon﹞。這個面具除了可看出表情生動的容貌,也可看出其製作的精緻手藝。 


 Ⅰ.古希臘喜劇 

  古希臘喜劇起源於祭祀酒神的狂歡歌舞和民間滑稽戲。喜劇(komoidia)的原意是「狂歡隊伍之歌」,它同悲劇一樣也是起源於酒神祭祀。 

  古希臘喜劇也和悲劇一樣保留著對白和歌隊合唱兩部分。喜劇的結構也有固定的程式,一般包括開場、進場、對駁、插曲和退場五個部分。對駁是全劇的主要部分,通過衝突雙方的辯論來表現劇本的主題。 

  古希臘喜劇的起源實不可考。亞里斯多德著有論述古希臘悲劇的專著《詩學》,卻沒有留下關於古希臘喜劇的著作。 

  有學者認為亞里斯多德可能寫過喜劇專著,但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散佚了;也有人認為可能是中世紀基督教會銷毀了有關喜劇的著作《詩學.卷二》(在義大利符號學家安伯托.艾柯的小說《玫瑰之名》中有所論述);還有觀點認為,亞里斯多德的確沒有寫過喜劇,因為喜劇的相對於悲劇太過低俗,不值一書。在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對喜劇只留下了這樣一句話:「喜劇則經由陽具歌的引導者……作為民間風俗,至今仍保存於許多城市之中。」 

  在古代希臘, 陽具崇拜(即狄奧尼索斯崇拜,一種對男性的生殖崇拜)非常普遍,教派也很多,各有不同的慶典儀式。農民在葡萄豐收時節,組織慶典的歌舞隊行列,他們有的裝成野獸或獸人(半人半獸),也有的裝成大胖子。除了步行之外,他們有的騎獸,有的踩著高蹺,還有的手舉長竿,上掛誇大的陽具造型。這一隊人馬,邊走邊唱邊舞,除演唱酒神事蹟外,還即興表演根據時事或笑聞編成的歌舞,同時與沿途的觀眾嘻笑逗趣。不知什麼時候,某隊的領隊大約是一時興起,即興表演,於是就產生了第一位演員,其情形就與悲劇的起源相似。 

  這種表演是一種歡樂喧鬧的場面,包括互相嘲弄、戲謔,有時語言甚至達到猥褻的程度。這就形成了它與悲劇完全不同的風格,被人們認為是一種低級表演,只能作為舞臺上的一種點綴與陪襯,這是喜劇劇本傳世較少原因之一。 

  西元前487年,雅典正式確定在春季酒神節慶中增加喜劇競賽項目,這是喜劇正式受到肯定,也是喜劇有歷史記錄的開始。因此喜劇正式上演,比悲劇晚了近半個世紀。 

  在西元前5世紀,古希臘喜劇的形式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西西里喜劇」,以厄庇卡耳摩斯的劇作為代表,可能沒有歌隊;另一種是「阿提卡喜劇」,配有由24人組成的歌隊。 

  阿提卡喜劇的發展,經歷了舊喜劇、中喜劇和新喜劇三個階段。 

  .舊喜劇:這是指西元前5世紀在雅典上演的喜劇作品。此時雅典城邦還處於興盛時期,人民有民主權利,詩人敢於批評政治,劇作主要是政治諷刺劇,以阿裏斯托芬為代表。他也是唯一有完整作品傳世的舊喜劇詩人。他的作品大致由6部分組成: 1.開場白;2.歌隊入場;3.爭論;4.領隊的敘述;5.場;6.終場。 

  .中喜劇: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阿提卡喜劇進入向新喜劇轉折的中期階段(前400—前323)。由於雅典民主制開始衰落,戰爭的失利改變了詩人的心態,他們逐漸放棄了政治諷刺劇,更多地選擇市民生活中的諷刺對象。同時,場的作用增大,歌隊的作用和敘述的使用率急劇下降,雖表演程式依舊,但人物不再辱罵,較多採用含蓄的隱諷。受悲劇尤其是歐裏庇得斯劇作的影響,喜劇詩人學會使用「動機」(如愛、恨等),提高了劇作的質量,從整體上推動了喜劇朝著藝術專業化、佈局規範化和語言通俗化的方向發展。一般以為,阿裏斯托芬的《公民大會婦女》(前392)和《財神》(前388)具有中喜劇的某些特點。 

  .新喜劇:始於亞歷山大(約前323),止於最後一位有影響的新喜劇詩人菲勒蒙的去世(前263)。新喜劇延續中喜劇的發展進程,主要寫愛情故事和家庭生活,逐漸定向於5場劇的規範形式,場與場之間由作為點綴的合唱隔開,編劇技巧也有了明顯提高,較多地採用「發現」手段,格律進一步簡化。 

  古希臘喜劇主要是政治諷刺劇和社會諷刺劇,此外,也有神話劇和世態喜劇,但不佔重要地位。劇本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情節和人物都是虛構的,甚至是荒唐的。政治諷刺劇可以直接批評當時的權勢人物和著名人物,伯裏克利等執政者就受過喜劇作家的尖銳批評。希臘喜劇保留著民間滑稽劇的特點,採用日常語言,可以與觀眾開玩笑,但是它的內容是現實的,主題是嚴肅的。

  阿裏斯托芬是古希臘喜劇大師,代表作品有《蛙》、《雲》等。以諷刺那時權威人物的日常行為取樂逗笑。 阿提卡的喜劇詩人中最著名者當推米南德(前342—前292? ),代表作有《恨世者》等。
  
  
 Ⅱ.希臘悲劇
 

  古希臘悲劇的真正起源已經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起源於酒神祭祀。在祭祀中,合唱隊會表演歌舞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這種歌舞被稱為「酒神頌」。「酒神頌」發展到後來,逐漸擴大到神話和英雄傳說的範圍——悲劇的形式逐步發展和完善,成為一種固定的敍事體。(參見戲劇條目中「戲劇的起源」) 

  古希臘歷史上誕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劇詩人,他們代表了古希臘悲劇藝術「興起-繁榮-衰落」各個時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  

   代表作:《被縛的普羅米修士》。講述了「盜火者」普羅米修士從天界為人類帶來光明與溫暖,甘受宙斯懲罰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戲劇藝術的荷馬」  

   代表作:《伊底帕斯王》是標誌著希臘悲劇藝術完美結構的典範。以倒敍「追凶」的方式講述了伊底帕斯王發現自己就是“弒父戀母”的罪魁禍首。其悲劇的感染力特別使人震撼。也使「伊底帕斯情結」被後世心理學家當成了「戀母情結」的代名詞。 

  .歐裏庇得斯--「心理戲劇的鼻祖」  

   代表作:《美狄亞》。寫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亞不惜殺害自己的孩子復仇的故事。在後來的女權主義者看來最早提出了婦女問題。 

  古希臘悲劇的表現主題不在於悲劇性的故事本身,而是在於表現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思想。根據亞裏斯多德在論述古希臘悲劇的專注《詩學》中的定義,古希臘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淨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衝突成了人和命運的衝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y 的頭像
    fly

    無 酒 館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