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彭義方

  第33屆吳三連獎昨天(15日)頒獎,散文家楊敏盛(筆名阿盛),獲文學獎散文類獎;表演藝術忠實記錄者劉振祥,拿下藝術獎攝影類獎;音樂詩人楊聰賢,贏得藝術獎音樂類獎。3人各得獎金60萬。

  1950年出生台南新營的阿盛,參賽得獎作品是2007年出版的散文集《夜燕相思燈》。筆耕30餘年的阿盛說,台灣表面上是個小島,卻是我們心靈上的大陸塊,盼讀者能透過文學,認識身命所繫的斯土、斯民。

  攝影記者出身的劉振祥,得獎作包括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及雲門舞集攝影作品,評審肯定其「見證了台灣社會與文化的時代變遷與脈動,並成功捕捉舞者瞬間美妙的舞姿動態。」

  台北人室內樂團駐團作曲家楊聰賢的創作,獲評審盛讚「其音樂是以內斂自省的態度、細緻雕鑿地刻畫自我的生命感懷。」

 (自由時報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

攝影:彭義方

  第33屆吳三連獎今(15)天下午在國賓飯店舉行贈獎典禮,其中文學獎散文類得主是楊敏盛(阿盛),藝術攝影類得主劉振祥,藝術類音樂獎得主楊聰賢。

  第33屆吳三連獎今天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吳三連獎的獎項總共有三類,分別是文學獎散文類、藝術獎攝影類和藝術獎音樂類。

  楊敏盛筆名「阿盛」,1950年生,自198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唱起唐三謠」,30年來,致力散文創作,被視為庶民散文的代表作家,為庶民發出哀嘆與怒孔。近期代表作《夜燕相思燈》。 

  藝術攝影獎得主劉振祥曾任自立早報攝影主任,及中時報社攝影記者、攝影編輯他的拍攝題材廣泛且認真、專業,普獲各界好評。

  楊聰賢於1952年出生於屏東,1977年赴美學習作曲,1987年獲哲學博士後,1991年,返台執教東吳大學音樂系,並為台北人室內樂團駐團作曲家(1994年迄今)。楊聰賢的音樂以內斂自省的態度、細緻雕鑿地刻畫自我的生命感懷。

  這三位得獎者在專業領域上、長久耕耘累積不少可觀作品。因此獲得吳三連獎的殊榮,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公視)

照片提供:春風

第三十三屆吳三連獎文學獎散文類得獎人評定書

  楊敏盛,筆名阿盛,1950年生,自198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唱起唐山謠》,三十年來孜孜矻矻於散文創作,被視為是庶民散文的代表作家,為庶民繪形繪影,為庶民發出哀嘆與怒吼,至今無出其右者。三十年來著作、編輯、教學,多以散文為其大宗,是台灣少數專業散文作家之一,不僅自己身體力行,為散文尋求新視野,為散文拓廣新手法而奮鬥不懈,還積極培養文學新手,戮力於文學薪傳,著有佳績,這種無私之心,提攜之德,台灣尚無其他散文家可以與他相抗衡。

  三十年來,阿盛的散文足以見證台灣由農業家族社會,轉型為工商經濟,又復進入電子數位時代,其中人性的轉折、人情的變化、人生的起伏,如何在鄉村與都會之間風起雲湧,如何在心靈深處多方更迭,鉅細靡遺顯現在字裡行間,正可呼應他自己的創作觀:「創作不應是架空的」,他認為畫出來的禾穗無法收割,離開土地的文字只是虛幻的遊戲。阿盛以散文內涵的「真」,見證台灣多元文化下多變的歷史之「實」。近期代表作《夜燕相思燈》可以作此見證,評論者向陽說:「以常民社會為素材,寫人間生活的百般無奈、人性深層的萬端矛盾,左刨右削,上諷下刺,笑中帶淚,淚中見笑,允為替小民吐怨氣,為亂世開不平之佳構。」

  阿盛的散文語言,以說書的情韻穿插著詼諧與嘲諷,以俚諺的精鍊游移在世故與人情之中,陳義芝在《阿盛散文精選集》中特別讚譽他「創造一種獨特韻致的說書風格,為近半世紀他所親歷的台灣立傳。」這種俚俗與典雅爭勝、詼諧與嚴肅共存的獨特文風,不僅為自己樹立鮮明的旗幟,也為台灣散文的語言注入活水,豎起嶄新的里程碑。

  為台灣寶島立傳,顯現散文之真;為台灣語言創新,顯現散文之美;為台灣生民發聲,顯現散文之善,阿盛是台灣散文界所共同期待的庶民喉舌。經評審委員會審議,評定楊敏盛先生為第三十三屆吳三連獎文學獎散文類得獎人。 

攝影:彭義方  攝影:彭義方

得獎感言/阿盛

  從事文學寫作至今三十餘年,我一直認為這條路是老天指引的,是命定的。所以,即使有許多人告誡「此中無富貴」,我還是未曾反悔當初選擇。

  我出生在南台小鎮新營,完整經歷了五0、六0年代的破敗蕭條與七0年代起的經濟轉型、社會改觀;目睹耳聞諸多人性人情人生的美質或變質,感觸千般。大學畢業後,正式開始寫作,乃立意在作品中記錄這塊土地上那些曾經──那些未必盡善卻不可能復現的人事物景。我認為這是「戰後新生代」寫作者的責任,無法迴避無法推諉,能夠寫出多少就應該寫出多少。

  二十本散文集、兩本長篇小說,是個人努力的一點成績;未來我仍然會繼續歡喜甘願在文學路上行走,繼續為台灣立傳。台灣是唯一的,是不可被替代的,因此她珍貴;她表面上是個小島國,卻是我們心靈上的大陸塊。人生代代無窮已,回顧其實亦前瞻,我衷心期望所有讀者都能透過文學更深入認識身命所繫的斯土,也更深刻瞭解依此生養的斯民。

  得獎,確實可說是很高的榮譽,但不覺得可以驕矜。吳三連獎是一座聲譽久遠的文藝金字塔,有幸獲得這個獎的肯定,當然足稱榮譽;而書寫空間原就無限寬廣,有待吾輩筆耕的題材極多,焉可自滿。

  感謝所有應該感謝的人,敬禮永遠的吳三老。

 攝影:彭義方  攝影:彭義方     

專訪吳三連獎文學獎得獎人阿盛-黃敏次

 散文的真善美、土地的誠樸實:作家阿盛的創作之路

  第三十三屆吳三連獎文學獎散文類得獎人作家阿盛,已筆耕三十餘年,確實是實至名歸。阿盛本名楊敏盛,1950年出生,台南縣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編輯、主編等職務。早從高中時代開始,阿盛就開始在報刊上投稿發表,至今創作二十餘本散文集、兩本長篇小說,在台灣的散文大家之列,佔有重要一席。

  阿盛是一位典型的台灣南部農村子弟,對於早期台灣農業社會瞭解深刻也體會甚多,因此阿盛總以雅俗共賞的語言與筆觸「再現」出當時的各種生活。將他所看見的、聽見的,身邊這些人物的悲歡故事,用最真誠的文字與最美善的體例,描繪出多樣的人性人情人生,與土地緊密結合的人文風景,為台灣的本土文學增添了耀眼的異彩。

  阿盛認為,閱讀與寫作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樂趣,他的人生理念就是「唯誠唯善大是好,有生有活遍地花」。他認為沒有一位作家可以真正離開提供創作養份的土地與故鄉,創作不應是架空的吧,創作必須建立在與土地上的人事物高度連結之基礎上。離開土地,文字只是虛幻的遊戲,如果沒有任何可以感動人類靈魂深處的有血有肉文字,則創作將歸於虛無。

  阿盛著作的散文集有《行過急水溪》、《綠袖紅塵》、《民權路回頭》等二十餘冊,多篇散文作品收錄在高中及大學國文教材中。除了潛心創作,阿盛也從1994年起在中和自宅成立「寫作私淑班」,這是台灣第一個由作家創設的現代文學寫作與欣賞「私塾」,採取小班教學制,學生年齡以20到50歲的上班族最多,對於鼓勵文學愛好者投身於欣賞創作,頗有正面導引及提攜後進的成果。

  本次參賽得獎的作品,是2007年出版的散文集《夜燕相思燈》,這本書呈現出台灣最真實的聲音,從土地深層翻耕而出的文字,刻畫許多庶民生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所長、詩人向陽評論此書:「阿盛散文雜糅古典與現代、鄉土與都會,隨心運轉,隨意鋪排,展現俚俗和典雅爭勝、詼諧與嚴肅共存的獨特文風。《夜燕相思燈》以常民社會為素材,寫人間生活的百般無奈、人性深層的萬端矛盾,左刨右削,上諷下刺,笑中帶淚、淚中見笑,允為替小民吐怨氣,為亂世開不平之佳構。讀後拍案!」

  中文系出身的阿盛,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但是又能夠巧妙的表現台灣語言之美,保留住最真實、傳神的台語文,遣詞用字傳神有味。他以庶民的思考及典雅的語言作為文學的骨幹血肉,絲毫不帶有文人士大夫的矯揉之氣,樸實自然,創造出台灣最具本土性,兼有獨特美學風格的散文。這,便是阿盛散文最動人之處。(文/黃敏次) 

fly with 盛師 fly with 向陽老師

【延伸悅讀】關於吳三連獎

  「吳三連獎」屬於「終身成就獎」,性質似國家文藝獎,是民間性的獎項,以在各獎項領域內有傑出成就,有繼續創造潛力,並認同台灣之人士或團體為贈獎對象。本獎獎金一個獎額由一人或一個團體獲得,屬共同創造者,可由共同創造人士或團體共同獲得。本獎候選人或團體曾獲其他榮譽者,仍可獲得本獎,但同一獎項之致贈,得獎人或團體以一次為限。

  徵選方式,採申請人由有關院校或團體推薦,亦可自行申請。每年5月公佈徵選獎項及相關規定,6~7月受理收件。

  評審工作,每年8月起開始進行,由本會設置的評審委員會,每年聘請學者專家擔任評審委員,依贈獎類別分組,各組置主任委員一人,委員若干人,整體評審工作置召集人一人綜理之。在徵件結束並經初、複審後,若分類評審委員會認為候選人無符合獲獎標準者,得由分類評審委員會以全票通過方式主動甄選獲獎者,但仍需經過評審委員會全體會議出席委員投票五分之四同意,始能確定獲獎名單。若評選結果不足額或未達評審標準時則從缺。評審工作祕密進行並評審委員名單長期保密。

  贈獎獎金方面,每年頒贈之獎類與獎金金額尤董事會決議之。本獎除致贈獎金外,並致贈獎狀、獎章、獎牌及評定書。贈獎以來,獎金金額逐年增加,第一、二屆為二十萬元,第三至六屆提高為三十萬元,自第七屆至二十屆為四十萬元,至第廿一屆至今為六十萬元。

  贈獎典禮,每年選在吳三連先生誕辰紀念日(國曆11月15日)或其前後,正式對外公佈得獎名單。歷屆贈獎典禮中,邀請致詞的主要貴賓有:嚴前總統家淦先生(第一屆至第九屆)、謝前副總統東閔先生(第十屆至第十九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秘書長黃石城先生(第十八屆至第廿三屆)、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第廿一屆至第廿三屆),自第十九屆起則邀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包括了林澄枝女士(第十九屆至第廿二屆)和陳郁秀女士(第廿三、廿四屆),其中第廿三屆贈獎典禮我們也特別邀請到總統陳水扁先生親臨會場,這是繼第一屆當時總統蔣經國先生蒞臨贈獎典禮會場之後,第一位以現任總統身分蒞臨為我們致詞,隔年第廿四屆也榮幸邀請到副總統呂秀蓮女士蒞臨致詞及贈獎,這是本會無限的榮幸,也是歷史性的一刻。

  每年贈獎典禮邀請的來賓雖有不同,但典禮程序與形式大致保持一體性。除來賓致詞外,歷屆主席原則上由當年的董事長擔任,第一屆至第五屆為侯雨利先生,第六屆至第十九屆為吳尊賢先生,第廿屆起則為陳奇祿先生。另外歷屆得獎人的得獎理由(即評定書)原則上由評審委員會召集人發表,第一屆至第廿屆為陳奇祿先生擔任,但自第廿一屆起則改為由司儀宣讀。值得一提的是,自首屆贈獎典禮至今,司儀皆由杜文靖先生擔任,杜先生長期服務於文學與新聞兩界,且歷屆得獎人簡介多出自杜先生之筆,實為本會贈獎活動幕後與幕前大功臣之一,對杜先生的奉獻聊表感謝之意。

  歷年贈獎成果,自1978年至2004年止,吳三連獎歷經廿七屆,共產生了一百零三位得主,自第一屆舉辦以來,拔選傑出人才,提升文學藝術,影響深遠。得過本獎的如第一屆姜貴、陳若曦、吳隆榮,第三屆的黃春明、田原、林懷民、馬水龍…等等,他們都是國家的文藝菁英,其中絕大多數正值盛年,得獎後正以最好的智慧在為我國的文藝創作不斷作出卓越的貢獻。自1989年開始增加人文社會科學獎、醫學獎與社會服務獎,如第十二屆的陳五福、釋證嚴,第十三屆的張漢裕、劉俠,第十七屆的消基會,第十九屆的曹永和,第廿三屆的郭婉容…等等,這些得主在自己領域中貢獻卓越,可謂社會的中流砥柱,也因而使本獎的觸角延伸到學術與社會基層的領域中,更豐富了吳三連獎的內容。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文學、藝術創作的鼓勵、能提昇文化品質;透過對社會服務、醫療科技乃至學術著作的獎掖,能帶動社會關懷,並進而使我們的國家社會安和樂利,身為文化大國。

  三老的期許:吳三連先生對本獎寄予無限的厚望,當第一屆吳三連文藝獎舉行贈獎典禮時,他在致詞時即語重心長的指出:「我自求學時代即看到台灣同胞在日本統治之下,飽受日人的壓迫和歧視,不能充分發展每個人的才能,但在文藝方面卻能堅忍奮發,有大成就,連帝國主義者也無法阻止,我遂意識到文學和藝術最能表現人類自由心智的一面。…所以文學與藝術不僅是人類的自然生命與物質生活所融匯表現的園地,更是人類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命為追求其理想境界所寄託的心靈王國。」

 照片提供:春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