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對我們這批十八歲的蘿蔔頭,他們應該是中間人和嚮導,指引我們走向成熟的世界、工作的世界、責任的世界、和進步的世界──邁向未來。我們經常取笑他們,開他們的玩笑,但在我們內心中卻信得過他們。他們所代表的權威觀念,在我們心靈中,是與慧眼和成人的睿智相聯。可是我們頭一次見到死亡後,卻使這個信念動搖了;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一代遠比他們那一代更能信得過。他們只是在能言善道和小聰小明上凌駕我們。第一次砲轟顯示出我們的錯誤,在連天砲火下,他們教給我們聽的世界,碎成了片片。

  他們繼續在寫、在談時,我們見到了受傷和死亡。他們教訓說,一個人對帝國盡責是最偉大的事情,我們業已知道死亡的痛苦更甚。雖然我們沒有犯上、沒有開小差、沒有孬種,──他們卻對這些字眼兒隨意使用。我們愛國不下於他們,每一場作戰我們都勇敢以赴,但也區分出真和假,驀然間我們學到了觀察。我們看到他們的世界裡,一點兒甚麼都沒有留下來。一霎間,我們孤孤零零得可怕,在孤獨中,我們更應該看得透徹。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一 原著

  《西線無戰事》是德國知名反戰作家雷馬克的名著。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出生於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市,父親是圖書裝訂工,其先祖於法國大革命時避難至此。1914年歐戰爆發,雷馬克時年16 歲,正於師範學校就讀,18歲在學校教師的半強制勸煽中,與同班同學一起志願入伍,加入德國陸軍,後被送往西線戰場(一戰時德國分東、西兩線與俄、英法對抗)。

  雷馬克於戰場上曾五度負傷,日後由於目睹戰爭的殘酷及戰後家園的殘破,加強妻子病倒,生活窘困,其思想上便逐漸傾向於反戰。《西線無戰事》於1929 年首度發表,轟動一時,後被翻成二十餘國文字出版。1931年又發表了《歸來》是前作的續篇,1937年發表第三部作品《三個戰友》,他本人也因其著作所傳達的反戰思想遭納粹政權敵視,後輾轉歸化美國。之後又陸續發表了《愛你的鄰人》1941、《流亡曲》1941、《凱旋門》1946、《生命的火花》1952、《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本書後來改拍成電影《戰地情鴛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1958》)等書,以上這些著作將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到大戰後的混亂與紛擾,以及後來興起的納粹法西斯統治,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動盪不安,到希特勒政權崩潰的三十年間,黎民百姓生活的痛苦與命運的衝擊,用極為寫實而又不失藝術構思的筆法完全展現出來,讀者無不動容。


二 電影基本資料(本片先後有兩部同名電影被拍攝)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Poster

片名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出品年代 1930
片長 131分鐘(德國版136分鐘)
色彩 黑白 語言 英語
導演 Lewis Milestone
編劇 George Abbott 等
主要演員 Lew Ayres勞.亞利斯 Louis Wolheim等  

片名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出品年代 1979
片長 131分鐘
色彩 彩色 語言 英語
導演 Delbert Mann 
編劇 Paul Monash 等
主要演員 Richard Thomas理查.湯瑪斯 Ernest Borgnine歐尼斯鮑寧等


三 故事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到1918年結束,其間歐洲主要國家都參與戰事,英、法、俄等國與德、奧、土耳其等國分成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集團對抗。起因是奧國王儲遭人暗殺,引起奧國對塞爾維亞的不滿,兩國的緊張關係卻牽動了其它國家的互相對抗(秘密外交的缺點),尋外交途徑已無法解決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間的詭譎多變之勢,於是一場原本被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戰爭就這樣打起來了。

  一戰爆發是由德國首先發動攻勢,德國本可依照原先參謀本部擬定的希里芬計畫,先向西從容擊敗法軍後,再轉而向東擊敗俄國而結束戰爭(因為俄國人口多動員較慢)。但事與願違,希里芬計畫遭續任的參謀總長小毛奇更動,德軍主力未能於關鍵時刻傾全力一舉擊敗法軍,等到雙方皆動員完成之後,德法實力相當的情形下便開始形成對峙之勢,誰也無法突破對方。於是只有轉而向下挖戰壕防禦,形成北起比利時聶坡特,南到瑞士的漫長防線(又稱無人地),直到後來戰車出現,才得以突破僵局。(一戰中尚有數次重大戰役如瑪恩河之役,暫略)


四 電影內容

  本片是以德國人為中心,在近代歷史上,德國人的角色是很尷尬的,他們始終被視為是侵略者。但德國人民並不想如此被認定,因為至少德國人懂得省思,面對自己曾犯下的錯誤,並承受戰爭帶來的苦楚。片中沒有為戰爭辯解,只有忠實地呈現小民百姓參與戰爭的經過,全片可以視為是一位懵懂少年在戰火中成長的影片,但其結局卻是無奈與悲傷的。本片雖非完全由德國人所拍,但至少頗忠於原著,而且有以下數點可以來進一步思考。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Poster

 .片頭愛國思想的鼓吹與反思

  影片一開始就以主角們的家園為主,眾人都在歡慶,因為打敗了世仇的法軍。而在學校課堂中,老師鼓吹他們要上戰場為國盡忠,看到老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慷慨激昂的言詞激勵下,學生們無不動容,紛紛表示要從軍報國,即使是稍有猶豫之人,也在同儕的慫恿下勉為其難地答應了。當時的環境下,似乎從軍報國才是正確的價值觀,不認同或不參與則被視為異類,甚至於被排擠。但是這種由宣傳所造成的假像,在日後當學生們接觸到真實的戰場時就完全幻滅了,在歷經不斷地恐懼及生死垂危的環境中,轉而形成一股不滿甚至是厭惡的情緒發洩,日後主角再回到學校時,當老師希望他鼓勵學弟們時,他卻久久說不出口,因為他知道真相,他不能說謊而讓更多人去死。 

.訓練中心的情況

  本片可以說是近代軍教片的濫觴,當主角與同學們入伍後,接下來便是面對艱苦的新兵訓練。在訓練中心裏,擔任他們教育班長一職的是原本眾人熟知的郵差菲莫爾(他是預備士官)。本來大家以為日子可以很好過了,但菲莫爾並不賣帳,相反的對他們非常嚴厲,要求也很苛刻,表現不好時連假日休假也遭禁止,並不斷地要求各種動作,特別是喜歡令他們在爛泥堆中匍匐前進,主角們對此皆表氣憤,這個情緒一直累積著,終於在結訓前爆發出來,眾人設計誘捕菲莫爾,毒打一頓後將其丟至爛泥中洩忿。

.下部隊菜鳥新兵對真實的戰場體驗-殘酷的鐵絲網壕溝戰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新兵們到達戰場後,便開始待在壕溝中忍受惡劣的環境以求生存,戰壕中沒有溫暖舒適的床舖,也沒有餐廳、福利社等設施,只有鬆軟的土牆或木條支撐,陪伴他們的是同伴或敵人的屍骸與鼠類、跳蚤等令人嘔心之物,日復一日,除非接到任務出擊與勤務值班時,否則就只有待在壕溝中,遇到下雨時更是令人難耐,積水形成泥濘,不但行走不便而且也極易孳生病菌,甚至得到戰壕腳,衛生狀況可謂差到極點,但是人類真的是很能適應環境,在那樣不堪的環境下,雙方竟能對抗達四年之久。(另外,新兵最怕的是砲彈的聲響,海明威的《戰地春夢》一書中便對砲擊有精彩的描述,當時雙方在攻擊前都會以上百門的火砲集中攻擊,將前進正面轟平、轟爛,其時間有時還長達數日,片中有幾位新兵便因此而崩潰)

.日復一日的衝鋒殺敵(變相的屠殺)

  電影將一次大戰的戰況透過螢幕呈現於觀眾眼前(黑白片時算是首度讓世人瞭解原來戰爭是這樣打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實的戰況。高層軍事將領們在地圖上擬定計畫後,下層的士官兵們便要去執行(也可說是去死),在雙方皆捨棄了運動戰的戰術運用下,士兵們只能以徒步衝鋒的方式衝向敵陣,面對縱橫的壕溝與機槍陣地的固守,死傷慘重是意料中事,但不單是德軍方面如此,英法軍也是一樣。片中法軍數度發起攻勢進攻德軍,突破鐵絲網所組成的陣地,雖逼使德軍後撤,但效果有限(不過幾十公尺或百公尺),德軍在後方重砲兵的支援下便輕易阻擋其攻勢。但頗為荒謬的是,法軍一旦後撤,接下來便是德軍重複同樣的行為,雙方每日就是這樣地你來我往,無數的士兵生命就這樣的犧牲掉了,而所換來的不過是地圖上短短幾公分(甚至只是幾釐)的前進。(補充一點,英法軍的壕溝通常挖的比較深,相對德軍的戰壕則較淺。)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衝擊主角的一場行動(面對面與敵人接觸)

  在片中最具衝擊的情節就屬主角於暗夜中的一場戰鬥,在該行動中主角與同伴們失去聯絡,卻陰錯陽差地與敵人(某位法國士兵)困在同一彈坑之中。主角一時大駭,與其搏鬥並以刺刀手刃該敵,但是他並沒有馬上死去,不斷地呻吟。當時四下無人,只有斷斷續續的槍炮聲傳來,主角看著他,開始思考這一切的荒謬。如果沒有打戰,如果不是穿上不同的制服,這兩個無冤無仇的人怎會如此激動地博命廝殺,如果是平時,兩人應該會是成為好友的一對,他開始後悔,後悔自己怎會殺人,而且是位素未謀面之人,忽然間他試著想要救其性命,並給他水喝,但一切都太遲了,法國士兵終究還是死了,主角試著取出他身上的個人資料,知道他有妻小,在屍體前允諾戰後會通知其家人(這其實是為了安撫自己情緒的一種作法),話雖如此,在四周狀況穩定後,主角還是逃離了該彈坑。

.目睹同伴的一一死去(特別是老兵卡察思基)自己也喪失了對生命的意念

  老兵卡察思基是主角的好友,也是忠實的戰友,這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同袍之情。起初他教還是菜鳥的主角們如何在戰場上存活,出任務時如何避免不智的舉動,食物不夠時便獵捕橫行於戰壕中的鼠類以果腹,無所不用其極地求生存,後來他與主角在尋找食物的路上遭流彈(飛機)所傷,主角欲將其抬至野戰醫院療傷,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抵達,但卡察思基早已因失血過多而斷氣,軍醫只不過淡淡說了一句,把他放到那邊去,讓主角頗為不忍,他甚至以為他只是昏迷罷了,在試圖喚醒而無效之後,主角的心便死了,他連眼淚也流不出來,只能黯然地走出野戰醫院。(黑白版與彩色版都有提到一位同學於病院中遭截肢後崩潰的情節,黑白版還以其遺留下來的鞋子繼續發揮)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另外還有主角因傷返家休養時,與母親的互動,我在當兵時重新閱讀此文,感觸頗深。其父親還為了兒子不肯著軍服與其外出訪客而稍有不悅,顯見當時德國社會還是處在父權體系的環境中,父親以兒子當兵為榮,不解的是為什麼不肯穿上象徵榮譽的軍服,殊不知這身軍服早為主角所厭煩,老人們在喝茶(酒)聊天中表達對時局的看法時,卻令主角感慨(後方的人完全不瞭解前線的狀況),此刻他想到的不是偉大德國的光榮使命,而只是戰友們現在是否安在?這種因環境所繫而產生的同袍情宜,當過兵的人都應該會有所感觸。

  最後主角當然也是步上其同半的後塵,在戰爭中平靜地死去了,那一天德軍的戰報中只輕描淡寫的記錄了:「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線無戰事)」。此結局在影片則有不同的表現,舊版的是主角為了抓蝴蝶而遭狙擊手所殺。而彩色版的差別在於,主角一開始就鐘情於鳥類,從片頭開始他就因在課堂上畫鳥的寫生而被老師糾正,最後在壕溝中也因看到樹枝上的鳥兒,忘情於畫下圖像遂起身於壕溝之上,遭敵人所狙殺而就此喪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方面共動員42,188,810人,陣亡4,889,090人,負傷12,809,280人,平民死亡3,157,633人

※ 協約國方面動員22,850,000人,陣亡3,131,890人,負傷8,419,533人,平民死亡3,485,000人

  
  
  影片資料引用:西線無戰事-談戰爭電影 

  酒館推薦必讀:西線無戰事(遠景.黃文範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y 的頭像
    fly

    無 酒 館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