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見列寧.jpg
許多人希望留下
藉此在資本主義競逐下尋找新出路
並非人人都想追求事業和金錢

競爭主義並不適合每個人
人民渴望不同的生活
他們明白世界上還有很多事物
比汽車、錄影機、電視更重要
他們帶著意志力、體力和希望
為自己打造新生活

    我會希望有一位像〝克利斯〞的朋友──在電影「再見,列寧!」中,亞利的同事克利斯為了幫他圓謊,極盡所能的扮演記者、電視主播、找出舊新聞資料、拍攝、剪輯……,一個完整徹底的幕後英雄,誰說他未來不可能成為一位大導演呢,他已俱備專業媒體人的一切技能。而影片中那狹小房間裏的東德世界,或許也是許多資本主義汰遞下所被欽羡的世界,沒有可口可樂和漢堡王,也沒有讓人眼花撩亂、無從選擇起的超級市場,只有簡單的酸黃瓜和金摩卡咖啡,生活的重心不只在討好自己,更多是為服務他人,壓抑下的一點小小解放就能獲得無上的快樂──歡樂和滿足是如此輕而易舉、垂手可得;「某些人」認為這是一部處處充滿笑料的溫馨喜劇,然而除了克利斯一本正經按壓假鬚播報新聞外,我不記得哪兒好笑了,雖然我也認為故事的荒誕應該充滿趣味,我想是因為我的世界與那「某些人」的世界還有些不同──趣味在我的世界早已被過度消費,所以我不太容易覺得好笑;看這部電影「再見,列寧!」,我看到的是,在我的世界裏曾經存在而正快速被消滅的記憶,我看到的其實也是:「再見,列寧!」。

     如果你住在東德,1989年10月昏迷不醒,絕對是最慘的。亞利的母親不但是社會主義激進份子,更對「共產主義能美化世界」深信不疑,但母親在柏林圍牆倒下之前,心臟病發陷入昏迷。當她八個月後醒來,心臟極為脆弱,禁不起任何驚嚇。亞利頭痛萬分,要是母親知道圍牆已倒,可口可樂和漢堡王也進駐家園,鐵定要了她的命。為了保護母親,孝順的亞利翻出共產時代的窗簾,逼迫姐姐和鄰居穿上苦哈哈的舊衣,將時間停格在過去,因此母親以為她的世界從未改變過。當母親的身體狀況一天比一天好,她告訴亞利她想看電視,也想到外頭走走……亞利的「白色謊言」,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片名  再見列寧! GOOD BYE,LENIN!
    上映日期  92年5月23日
    級別  保護級
    國別  德國
    出品  Bavaria Film International
    製片  史帝芬‧安特
    導演  沃夫岡‧貝克
    演員  丹尼爾‧布爾/凱特琳‧薩司/瑪麗亞‧西蒙/邱潘‧克瑪朵娃/佛羅里昂‧盧卡斯
    編劇  柏安特‧力頓伯  沃夫岡‧貝克
    配樂  楊‧提爾森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紀錄
    2003柏林國際影展
        最佳歐洲電影 藍天使奬
    2002德國編劇獎
        最佳劇本(柏安特‧力頓伯  沃夫岡‧貝克)
    2003德國奧斯卡獎最大贏家
        最佳劇情片 最佳導演(沃夫岡‧貝克)
        最佳男主角(丹尼爾‧布爾)
        最佳男配角(佛羅里昂‧盧卡斯)
        最佳原創音樂(楊‧提爾森)
        最佳剪輯(彼得‧亞當)
        最佳美術指導
        觀眾票選最佳年度電影
        觀眾票選最佳男主角(丹尼爾‧布爾)   
    劇情簡介:
 
    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共產黨員克莉絲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並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9年秋天,克莉絲蒂娜突然心臟病發作,昏迷過去。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裏,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牆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
    克莉絲蒂娜甦醒後,醫生叮囑她的兒子亞利,任何刺激都將是致命的。為了不打擊臥病在床的母親,亞利只好小心翼翼地隱瞞起德共下臺、德國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圍牆還依舊矗立。於是就在他們那間小小公寓裏,亞利盡力演出著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鬧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偽造電視新聞,儘管外面早已換了一番天地,但這方小世界裏歷史似乎停滯了,或者說兒子藉著對母親的愛而改寫、創造著歷史……
    影片名為《再見列寧》,其實與列寧並沒有多少直接關係,那只是一個被符號化的信仰。題材涉及政治,討論的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但卻用一個幽默而充滿愛的故事來表達,一點也不讓人感到枯燥。
    電影裏的笑料十足,每每想起都不禁感到滑稽。比如正沉醉在社會主義蓬勃發展迷夢中的母親,突然看到樓房對面迎風飄揚著一面可口可樂的旗幟;比如無意間走在大街上的母親,為發現滿城的西德人驚訝不已,而兒子則通過假新聞來矇騙母親,說那些都是不忍西德政府統治逃來東德的「難民」。故事的中心就圍繞著這位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者,一切的鬧劇都是為她而展開的。為了維護母親心目中的理想祖國,兒子從食品罐頭到新聞聯播,都盡全力還原。這是一齣愛的鬧劇,是一齣用謊言維護信仰的鬧劇,在一陣陣嬉笑之後卻不免感到辛酸。
    俗諺說: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面對著殘酷的現實苦苦掙扎,而是自己的信仰遭到徹底地顛覆。影片中的母親是幸福的,因為她可以沉醉在兒子偽造的太平盛世中,而不是像鄰居家的老頭,只有無奈地徘徊,感歎著自己隨共和國消逝的四十年青春。看到片中母親辛勤工作一生的積蓄,只是因為未能按期兌換而成為廢紙,兒子憤怒卻無奈地將它們撕毀。讓人不免感到辛酸。片中的兒子念道:「我就像一個潛艇船長,潛艇漏洞百出,堵住這邊,那邊馬上又開口了……階級敵人的可樂旗在空中飄揚,西方來的風吹走了東方媽媽一生的積蓄……」。
    影片中的母親並不是那種盲目忠於黨和祖國的人,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原則。正因為這樣,當她看到員警鎮壓遊行隊伍時,會大喊住手;正因為這樣,當她聽說西德「難民」逃往自己的祖國時,會願意將自己的房子讓給他們居住。也正是因為她「太理想」,她才會被學校辭退,因為共和國需要的是僕從,而非理想主義者。好在她有一雙熱愛她的兒女,雖然因為母親的事他們常常爭吵,但最終他們都會團結起來,用謊言為母親繼續那個理想的國度。
    昔日信仰的一切灰飛湮滅。兒子曾經仰慕的航太英雄,最後卻淪落成為一個計程車司機;母親堅信的祖國只是幾十平方米內的幻夢而已。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因為兒女的愛,母親懷揣著自己的理想離開人世。理想中那個不是追名逐利,不是爾虞我詐的國家。她的骨灰隨風散落在柏林的每個角落,守望著這個國家。影片的最後,兒子的獨白再次響起:「母親辭世的國家是她一直堅信的國家,由我們維繫生命直到母親最後一口氣的國家。一個永遠不曾存在的國家,這個國家將永存我心,與母親緊緊相依。」
    這是一部喜劇,但在捧腹之中,卻不免有著點點淚光。是感動也好,是辛酸也罷,總之能讓人有很多思考。片中東德人面對德國統一後的一些矛盾心理,也許可以從經歷文革的「老革命」和「熱血青年」們身上找到相通點。
    拋開所謂的意識形態,有些脫離政治制度的信仰永遠存在在我們心頭。在謊言裏,同樣有感人的愛與堅定的信仰。再見,列寧!再見的是一個時代,是一個國家,是一種信仰。而不變的,是家人之間濃濃的親情,還有心中永遠不滅的理想與希望。
    這張原聲是法國音樂家Yann Tiersen的作品,他最富盛名的作品還是那部「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
    如果說Amelie是表現理想者的夢幻,那麼Good Bye Lenin則是表現理想者的荒誕。Amelie中暖暖的手風琴拉開了故事,而在Good Bye Lenin裏,Yann Tiersen用鋼琴和三角鐵展現了一個有些失落,充滿荒誕的意境。在詼諧的琴聲中,一出出幽默而又辛酸的鬧劇上演。滿是瓦礫雲的天空中列寧的雕象飛過,失落的音樂中彌漫了時代消逝的無奈,同時又體現了不斷改變的世界裏堅定不移的親情。

    文章引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