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 few months before his death, Donne commissioned this portrait of himself as he expected to appear when he rose from the grave at the Apocalypse .He hung the portrait on his wall as a reminder of the tra

圖說:A few months before his death, Donne commissioned this portrait of himself as he expected to appear when he rose from the grave at the Apocalypse . He hung the portrait on his wall as a reminder of the transience of life .

  Donne年輕時是個花花公子,由畫像上就可以看出他的花俏。他來自天主教的家庭,當時英國為了對抗歐陸的天主教,另立新教為國教,因此當時在英國的天主教徒受到相當的的歧視。而Donne雖受到良好教育,但因為非國教教徒而無法拿到劍橋文憑。所以他就到倫敦唸法律,因為法律是進入世途最好的方法....

 

  Death, be not Proud
 
  Death, be not proud, though some have called thee

  Mighty and dreadful, for thou art not so;

  For those whom thou think'st thou dost overthrow,

  Die not, poor Death, nor yet canst thou kill me.  

  From rest and sleep, which but thy pictures be,

  Much pleasure; then from thee much more must flow,

   And soonest our best men with thee do go,

  Rest of their bones, and soul's delivery.

  Thou art slave to fate, chance, kings, and desperate men,

  And dost with poison, war, and sickness dwell;

  And poppy or charms can make us sleep as well

  And better than thy stroke; why swell'st thou then?

  One short sleep past, we wake eternally,

  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

  
  --John Donne(Holy Sonnet, 1963)

 

  解說:中年後John Donne完全改掉年輕時的型態,潛心於宗教與佈道,寫作的主題不外於上帝、死亡、靈魂與罪惡。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出John Donne獨特的風格,一貫的永言無忌,不落窠臼,這首詩就看他以什麼樣的豪氣來看待Death。

  註:基督教的觀念中,當最後的審判來臨時所有的人都會復活,由審判結果決定他最後的歸處。

Part of the house where John Donne lived in Pyrford


  玄學派(以擅長說理為風格的派別)詩人John Donne是17世紀初新興文風的代表人物,這派風格是在詩作中盡其所能的賣弄學問。自文藝復興以降的作品,均為純詩情的、把女性推崇為非常高貴美好,或是詩意的愛人,是那種柏拉圖式的詩風。例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有人覺得太甜蜜了,甜到有點膩了起來。一直到二、三十年後,才由Donne這批才子轉變了文風。

  這些人的作品,與其說是出自於情感,不如說是訴求於他的才智,由他們的智力和才華取材。我們會看到他們詩中驚人的類比,把不可能的事情比在一起,常常把他們的激情與機智做一個巧妙的融合,所以讀起來會覺得:『嗯!太會說理了!』好像天下的道理都被他們說盡了。他說的方式不得不讓你覺得蠻新鮮的,正好可以達到他想要獲得的效果。


生平簡介

John Donne, English Literature, 17th Century, Restoration

(1572年1月21日~1631年3月31日)

John Donne(1572-1631)英國詩人I.早年生活

  約翰.唐恩(John Donne)於文壇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獨特的寫作風格,與當時盛行詞藻華麗的佩脫拉克風格(Petrachan sonnets)迥異,將寓意複雜、運用獨特字彙的巧喻(metaphysical conceit),融入他的詩作、佈道辭、散文以及頌詩之中。其創作主要題材多圍繞詠神以及對人類與神之間關係。

 A.家庭背景

  唐恩的父親早逝,出身名門的母親帶著唐恩及其弟妹改嫁於在倫敦行醫的約翰.西敏吉斯(John Syminges)醫師。畢業於牛津的外科醫生西敏吉斯對待他的繼子與繼女一如己出,對其教育與管教都相當重視。唐恩十二歲之前由家庭教師教導,教育上的啟蒙以及家庭教育都深受傳統天主教教義影響。

 B.求學過程

  十二歲過後,唐恩進入牛津的哈爾特會堂(Hart Hall)就讀,期間他開始學習法文與拉丁文。對於唐恩三年之後深造之所,眾說紛紜,較可靠的說法是,唐恩可能進入牛津大學就讀,並且隨後轉往劍橋大學繼續深造。但也有說法是,唐恩跟隨其耶穌會教士的舅舅賈士柏.賀伊伍德(Jasper Heywood)一同旅行。賀伊伍德後因從事地下耶穌會活動而被捕入獄,獲判流放海外。一般認為,這事對唐恩之後信仰的改變可能有所關連。

 C.與政治的淵源

  唐恩在賽維斯(Thavies)律師學院修習一年之後,1592年轉往林肯(Lincoln)律師學院繼續學業。約莫兩三年之後,傳言唐恩跟隨遠征考察探險隊伍浪跡天涯,當唐恩再回到英國時,他獲得湯瑪士.依格頓爵士(Sir Thomas Egerton)的青睞,成為其機要秘書。此工作機會為日後唐恩對於外交事物及國家政治觀點有十分顯著的影響。

II.風雨三十年

 A.婚姻與家庭

  1601年依格頓爵士的姻親喬治.摩爾爵士攜女造訪,唐恩因而結識安.摩爾(Ann More)並於同年十二月與芳齡十七的安.摩爾在唐恩的三五好友見證下完婚。其後,摩爾爵士得悉此事不僅拒絕承認婚約的合法性,並且憤而將唐恩及其一干好友起訴使之鋃鐺入獄。唐恩為此遭依格頓爵士辭退,但之後與岳父摩爾爵士修好。唐恩與安.摩爾十六年的婚姻中,共育有十二名子女(其中五名不幸夭折),婚姻固然幸福,然而,婚後十多年之間,唐恩苦於待業狀態,對於其日漸擴大的家庭規模,唐恩家往往只能仰賴親朋好友的接濟。

 B.創作高峰

  悲苦的十年期間卻造就唐恩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他也因意象鮮活的詩文文采而受到羅柏特.多爾力爵士(Sir Robert Drury)的重視、請託其為愛女纂寫週年祭文。1611年唐恩受到多爾力爵士之盛情邀約,忍痛與當時正有身孕的愛妻與子女告別,前往歐陸進行外交訪問。期間,唐恩著名的告別辭:節哀篇(”A Valediction: Forbidden Mourning”),即是發抒其與妻小分別憂傷的情緒之作。

 C.聖職生涯

  歐陸之旅歸來後,唐恩於1615年接受英皇詹姆士一世任命聖職。同年,唐恩接受與之關係深遠的劍橋大學頒發神學博士榮譽學位。1617年,唐恩受喪妻之痛,詩作辭令之中充滿傷懷,也因此唐恩此後將所有心力投注於英國國教的神職中。1619年,唐恩獲派駐德大使教堂神職,隨後於1621年再獲任聖保羅大教堂首席主教。唐恩最後一次對宮廷發表佈道於1631年,雖然當時體力孱弱,病入膏肓的唐恩明白這將是最後一次佈道,一如以往,其優美、意境深遠的啟示佈道辭--「死之決戰」(Death’s Duel),卻為其生涯留下完美的句點。

 

(資料取材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y 的頭像
    fly

    無 酒 館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