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了解建築之美、建築的故事,除了去米蘭大教堂,台灣廟宇也是好選擇。在寺廟龍門外,只要仔細觀察,便可看到孔明出師表的故事;走進廟中抬頭望樑坊,則有蘇武牧羊。古蹟作家郭喜斌笑說:「過年到廟祈福,孩子絕對不無聊。光是彭祖800歲的故事,就能講上半小時!」

  廟宇,向來被視為祈福驅邪的場域,若非對建築或古蹟特別有興趣,民眾鮮少觀察廟宇的彩繪和雕刻。事實上,這些「裝飾」卻撐起一座廟的歷史與故事,讓廟宇成為藝術殿堂,傳達忠孝節義與道德故事。

  貓頭鷹出版社25日舉辦《聽!台灣廟宇說故事》新書發表會,社長陳穎青表示,書中收錄了136件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其中25則來自封神演義,要打破讀者對廟宇的想像。

  作者郭喜斌說,這本書他花了7年才完成,對他來說,廟中文物相當有價值,但往往在翻修廟宇時,文物與彩繪卻被忽略。「這些被抹平,歷史就歸零,只剩信仰流傳。」

  仔細觀察廟宇的彩繪戲碼,相當精采。如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劉備娶妻回荊州……觀察這些廟中雕刻與文物,不僅有樂趣,更有土地或人文的興味。郭喜斌以樑坊為例,通常上頭繪有「四不足」。

  郭喜斌解釋,「四不足是指人往往有錢想更有錢、健康還想更健康、帝王想成仙及美女要永保青春」,在廟中會以不同人物做代表,緊惕人們應該知足。四不足分別為:「石崇巨富苦無錢,彭祖八百祈壽年;嫦娥照鏡嫌貌醜,梁武為帝欲做仙。」郭喜斌說,樑坊除藉故事反諷,多半也透過絕句呈現,是廟宇彩繪作品一大特色。

  郭喜斌說,這些畫作相當有價值且有趣,多半廟宇都會傳達類似的情節,顯現華人的文化與傳統。由於忠孝節義是儒家重要價值,寺廟外都會以雕刻呈現,但看不懂雕刻怎麼知道故事?郭喜斌說:「找重要的人物!」

  他以北市松山區慈祐宮為例,龍門(廟右方稱龍門,左方稱虎邊)旁往往有忠孝的雕刻,其中「忠」的代表為孔明,故事則為《出師表》。會以孔明為代表,是因古云:「讀《出師表》不哭不忠。」

  郭喜斌說,《出師表》背景在白天,但廟宇匠師往往將時間改為晚上,並會將孔明所捧的《出師表》刻成捲狀以雙手捧著;因時間改為晚上,旁邊還會有一小童提著燈。「只要把握提燈和捧卷,就知道是《出師表》。」

  郭喜斌表示,這本書收錄他走訪台灣40座廟宇的心得,每座廟宇都有可看性極高的「戲文故事」;只要熟記角色特徵,便能在廟宇輕易分辨,也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悠久歷史的歲月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2010/01/26 立報 胡慕情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y 的頭像
    fly

    無 酒 館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