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 signed with pencil and numbered XI/XV 1992 

倫敦傳真:貧不失禮 富不失體

2009-02-15 中國時報 【江靜玲】


  英國是一個以禮貌聞名的國家。凱蒂佛克斯(Kate Fox)在她的著作「觀看英國人」(Watching the English)中,對英國人有十分生動的描述。單拿買報紙這件小事,英國人至少要說三次「請」,兩次「謝謝」。而這已是最基本,道請稱謝最少的次數了。

  佛克斯的觀察完全正確。英國人禮貌的可怕,即使在擁擠的地鐵車廂中,自己的腳被人踩到了,明明痛得要命,他們也不會忘記先說,「對不起」,然後才講,「你的腳踩在我的腳上!」 

  但是,英國人的禮儀過去十年來,隨著經濟蓬勃發達,社會價值的變遷,有關禮儀之事在英國已逐漸式微。這種情況在倫敦尤其明顯。十五年前,無論行走或駕駛在馬路上,鮮少聽到汽車喇叭聲。若有車子按喇叭,定引起滿街側目,或真有大事發生必需示警。走在鄉間步道,戴帽子的男士一定記得微微摘起帽子,向經過身旁的陌生女仕表示致意。但這樣的景象,正逐漸減少中。如今,倫敦市區內,喇叭聲四起;步道上,男士不再揚帽致意,許多人迎面而過,連一句問候語,如日安之類都惜言如金。

  似乎愈來愈少的人還記得搭地鐵時,應讓乘客先下車再上車;出入公共場所時,應替後面的人拉住大門,確定門不會打在後者臉上後,再往前走。

  英國禮儀式微的原因有許多,國際化、都會化、外來移民和難民人口劇增都可列為因素。然而,這當中,有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經濟急速發展,物質生活急速催化下,人們沈靜下來的機會愈來愈少,社會普遍價值觀改變。

  瑞士蘇黎士大學最近做了一項十分有趣的研究。指出當年鐵達尼號沉沒,英國人在搭乘救生艇時,因為過於遵守排隊傳統和禮讓習性,結果生存率比其他國籍平均低於百分之十一,其中美國人的存活率則遠比英國人高出百分之十五。

  對於這項研究,英國學界和大眾一般的是解讀是,美國當時還沒有什麼文化修養,英國則還是一個紳士的社會。然而,英國本身月前所做的一個調查中,卻發現接受查訪的兩萬人中,居然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一的人表示,已不再說「謝謝」,百分之十的人不再講「對不起」。百分之四十二的人則坦白承認,特賣期間如果只剩下最後一個特賣品,他們不會依序排隊,更不會手軟,會先下手為強。

  這項調查在英國社會引起大震撼。被視為英美保守主義奠基者,都伯林出生的英國政治哲學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主張「規矩比律法更重要」的理論,重新出爐。儘管馬克斯在其「資本論」中批判伯克為「徹底下流的資產階級」,但邱吉爾在其「政治一致性」中,對伯克卻有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他的政治立場不過是小事一椿,至少伯克對自己的主張多是深刻誠懇的。

  誠實、禮儀、自制和自律,這些好的規矩,甚至所謂的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都是一種社會約制。當這些元素逐漸消逝時,再重的嚴刑厲法恐怕都只能提供有限的控制。

  英國的社會價值和禮儀規矩過去十年消逝之快,固然令人震驚。但這個現象,是否有台灣值得反思的地方呢?經濟衰退後,英國輿論開始倡導重建社會價值,包括基本的禮儀與規矩在內。在金融風暴中,專注於這種「大事中的小節」,從某個角度觀察,其實是必要與重要的。未來這一年,全球都將面臨更艱辛的經濟環境,台灣也不例外,但讓我們記住,貧不失禮,富不失體。

  (clchiangr@yahoo.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