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律制定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保護好人,還是保障壞人?
在層出不窮的不公判決下,到底有沒有人回頭省思律條擬定的原意與初衷?
法律是被「人」所制定出來的,然而許多人卻奉膺為聖旨,固執死守不通,如此無寧是棄置人類的智慧與性德,退行到一個無生命的制度底下,並為其所役。被死的制度所捆綁而毫不自知,甚而自以為堅持美德之必要是勇者的表徵,如此豈非可謂之為「人性殘廢者」?

 

美國作家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的作品是相當辛酸苦澀的。譬如比利巴德那個男孩,容貌俊秀,心地純良,一如美的化身,卻受惡人欺虐,含冤而死;這個角色,讓我想起托瑪斯曼中篇小說《魂斷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裏,那位十四歲少年──達秋(Tadzio)。
在《魂斷威尼斯》裏,托瑪斯曼如此描述:「……阿森巴赫驚嘆那男孩長得真是俊美,不由得更仔細地端詳。那少年長著一頭蜜蜂色的柔髮,面容蒼白而優雅,挺直的鼻子,端正的嘴襯托出神聖嚴肅優美的表情,使人想到最高貴時代的希臘雕像,其形式臻於高度的淨化,那是表示著無比個性底魔力的成就……他向著看他的人側面而坐,把一隻穿著黑漆皮鞋的腳擱在另一隻腳上,一個手肘支在藤椅的扶手上,面頰靠在另一隻彎著的手上,姿勢顯得十分端整,與他的姐姐們不自然的態度幾乎是截然不同的……。」阿森巴赫在威尼斯被美少年達秋所吸引迷戀而不克自拔,在面臨惡疾霍亂流行的事實,卻仍不捨離開威尼斯;達秋希臘雕像般的俊美優雅,阿森巴赫的沉溺迷戀,使這部小說迷漫著「美與死」的幻影。
比利巴德的俊逸或可與達秋相比擬,雖然在主題訴求上作者所要表達的並不相同,然而卻相同離不開「美」與「死」的宿命。

 


       下圖:飾演比利的泰倫斯史坦普

《比利巴德》(
Billy Budd)故事敘述:在一七九七年由於與法國作戰,年輕的英國商船水手比利巴德被迫調派到海軍服役。他那純潔善良的天性,一如他那俊美清秀的外貌,立刻贏得了同船全體官兵的喜愛。唯一的例外是船上的糾察長獨自站在一邊,對比利巴德作不可理喻的妒恨。

 

 

 

 

 

比利是如此坦率純良,因而對糾察長的邪惡一無所知。糾察長卻過份有眼無珠,竟然滿懷虐待狂的恨意告發比利打算謀反叛變。船長自然不會輕信如此不高明的誣陷,他要比利否認糾察長的指控。天真無邪的比利驚得目瞪口呆,說不出片言隻字,他一怒而衝去找糾察長理論,不巧的是用力過猛把糾察長摔在地上,結果那個惡人因頭骨碎裂而死。縱然是全船水手都支持比利,縱然是所有官員都認定糾察長死於意外,而比利是無罪的,但船長卻堅持說他們不該違背海軍軍法,即使不夠公正,比利也得對於殺害長官的行為負責。結果比利巴德被叛絞刑,臨終遺言是──願上帝保祐船長!
法律常常非但不能給人幸福或保障,甚至反而對人加以迫害與摧殘,可是有些人卻偏要迷信法律還自以為是,實在無異於幫兇與走狗,因此與其說梅爾維爾在抨擊糾察長那種人的卑劣殘酷,倒不如說他是在譴責船長以及我們這個社會上太多這類人的迂腐與昏瞶!胡適先生在解析《老殘遊記》時指出,頑劣的清官比昏庸的貪官更可怕,也正是這個道理。
《比利巴德》於一九六二年由英國導演彼得尤斯汀諾夫(Peter Ustinov)執導,在英國上映,他並同時飾演船長一角,英國男星泰倫斯史坦普(Terence Stamp)飾演比利巴德,美國男星羅勃雷恩(Robert Ryan)飾演糾察長,而攝影執導則由羅勃克萊斯柯(Robert Krasker)擔任。


    ──文摘自《名著名片》(李幼新 著‧志文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