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獅子拼鑲磚畫,江蘇丹陽南朝墓出土。 |
江南一帶氣候濕潤,地下潮濕,磚壁繪畫很難保存,因此代之以模制的磚雕畫;又因畫面較大,一磚難以容納,便用多塊磚雕拼合成一幅畫,這就是拼鑲磚畫。它應被視為壁畫的一種特殊形式。南朝的拼鑲磚畫墓,在江蘇南京、丹陽一帶已發現多座。
拼鑲磚畫的製作是先繪出畫稿,再將畫面分解,制出磚用模具,印坯燒成磚後,於墓內拼鑲組合為原稿的畫面。因為是先分解再組合,拼鑲磚畫的畫面可小拼鑲磚畫的製作是先繪出畫稿,再將畫面分解,制出磚用模具,印坯燒成磚後,於墓內拼鑲組合為原稿的畫面。因為是先分解再組合,拼鑲磚畫的畫面可小可大,最初往往以兩三塊磚合為一畫,後來發展到用一百多塊磚拼成一巨幅畫面。
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拼鑲磚畫作品,發現于江蘇南京萬壽村附近的一座古墓中,時間為東晉永和四年(348 年)。其中一幅是由兩塊磚的側面上下拼合而成,繪出一條向右行走的龍。下面一模是龍的身軀和四肢;上面一模前為伸起的龍頸和龍頭,後為上揚而向後伸展的龍尾,居中是隸書榜題「龍」 字。其製作過程應是先繪出龍的圖像,然後從中橫剖成兩幅,再分別繪製成磚模。還有一幅畫是由三塊磚的端面作丁字形鑲砌拼成,畫面正中是一頭猛虎,昂頸蹲坐,回首欲嘯,形態威猛,構圖簡練;畫面四角各有一隸書題字,為「虎嘯丘山」。
這兩幅拼鑲磚畫雖然畫面較小,用來拼圖的磚也不過兩三塊,卻為人們打開了一個瞭解六朝繪畫真貌的新視窗。模印的拼鑲磚畫,突出了線條的運用。不僅龍、虎的主要輪廓以勁健的線條勾勒,連虎體的斑紋以及龍、虎的耳目等細部刻畫,也無不靠線條來表示。這些運用純熟的線條,與中國古代繪畫突出運用線條的技法特徵相吻合。當拼鑲磚畫日益向大型多磚拼砌發展,並用以描繪人物形貌後,線條的趣味性更加突出,因此能夠比較真實地表現當時繪畫的特色。
東晉末至南朝初,拼鑲磚畫被王公貴族用作裝飾墓壁的主要手段,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趨勢。其畫面已由兩三塊磚發展到成十上百塊磚拼鑲而成,有的甚至超過150塊磚,拼鑲出的畫面長度超過2米。目前發掘的帶有拼鑲磚畫的南朝大墓至少有五座,據考古學者考證,這些墓多為南朝齊、陳時的帝王陵墓。
其中,以江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和榮啟期」拼鑲磚畫保存最為完整,藝術水準也最高。
榮啟期是春秋時著名的隱士;竹林七賢則是魏晉時期七位著名的文人,他們藐視官場,追求個性自由,常聚在林下飲酒賦詩。
此圖由兩幅畫面構成,對稱地嵌砌在墓室兩壁,每幅長2.4 米,各有四像,像旁均有榜題。一側是竹林七賢中的王戎、山濤、阮籍和嵇康;另一側是向秀、劉伶、阮咸和榮啟期。各像都是坐姿,其間以樹木分隔,因此人像之間沒有聯繫,切割開可以自成一幅。這種分割式的佈局,明顯地保留著漢畫的遺風,但去掉了漢畫慣用的邊框,而以樹木做間隔。同時,樹木品種各不相同,或槐,或柳,或銀杏等,位置也前後錯落,從而避免了構圖的呆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