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其佩(1660~1734),字韋之、韋三,號且園、南村、書且道人。先輩自山東遷至遼寧鐵嶺,隸漢軍鑲黃旗,曾任刑部侍郎。為「揚州八怪」羅聘之師。高其佩善用手指作畫,他開創的「指畫」成為繪畫中一個重要流派。高其佩晚年,指畫聲譽遠播朝鮮,但他依然繪畫「甲殘至吮血,日匿頻燒燭」。雍正八年(西元1730年),應詔圓明園如意館作畫三年,創作了《長江萬里圖》等細絹工筆劃。高秉《指頭畫說》記載,高其佩曾為兵部尚書盧舜徒寫真,畫一立像,高與真人相齊。畫成後,盧舜徒歡喜若狂道:「神乎技矣!進乎道矣!」


  其花鳥扇面是用指頭創作的。高其佩的指畫扇面,兩隻鳥的形態落拓瀟灑,而牡丹花上的題詩說,「也類胭脂畫牡丹,畫時日出已三竿。原來花自扶桑國,不許人家花月看」,詩寫得頗有情趣。讓人驚奇的是,畫面突然呈現豔極的牡丹,美到極致,反倒有了良辰美景之後的自暴自棄、以及不忍卒看的凋敗氣息。開到荼蘼的牡丹,春風裏散發著頹廢之美。 



  高其佩因父蔭授官宿州知州,歷任工部員外郎,分巡浙江溫處道、川南永寧道、四川按察使、刑部右侍郎、正紅旗漢軍都統等職,兩次被罷官革職。雍正八年(1730)曾奉召入圓明園如意館作畫達 3年之久,後不久即逝世。 

  高其佩擅長指頭畫,即以指蘸墨代替毛筆作畫。據說這一畫法係從夢中得到啟示而創造的,因刻有「畫從夢授,夢自心成」的印章。以後學者日眾,成為一個新興的畫種和畫派。




  高氏的指頭畫,運用了手的各部位,指甲、指肉、手掌、手背,能互使並用,根據不同對象,或一指單用,或兩指、三指並用,較之毛筆,指甲的線條易得剛勁之勢,指肉則渾圓厚重。但所受局限也很大﹐因指蘸墨少而硬﹐其線條不易柔韌流暢﹐同時也不能渲染。所以畫家曾先後延請當時畫家陸、袁江、沈鰲、陸青、吳禮等人為他的作品作一些渲染烘托工作。唯小幅扇面、冊頁、手卷諸作,則由本人一手繪就,從未假手於人。



  高其佩的作品取材較為廣泛,除一般的人物、山水、花鳥之外,兼善動物、草蟲、肖像,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他的藝術創作生涯中,其風格變化經歷了3個階段。早年以機趣風神勝,多蕭疏靈妙之作;中年以神韻力量勝,簡淡古拙,淋漓痛快;晚年以理法勝,深厚渾穆。傳世作品有《鍾馗變相冊》、《水墨雜畫冊》、《渡海觀音圖》、《虯松列岫圖》、《高崗獨立圖》(故宮博物院)等。




  高氏指頭畫法的直接傳人,有朱倫瀚、李世倬等。揚州八怪中的李曾師事高氏;鄭燮雖不用指作畫,亦受其畫風的啟迪與影響;黃慎、羅聘則效其用指作畫,亦成名手。至晚清,以指畫名家者竟達100餘人,現代畫家潘天壽也擅長指頭畫。高氏的從孫高秉,字青疇,號澤公,少年時代,曾親見高氏用指作畫,並聆聽其言論,後回憶作成《指頭畫說》一書,該書計有47條,較為詳細地記錄了高其佩指畫的方法、風格和其他有關趣聞軼事,是研究高其佩指頭畫法的重要參考資料。




  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

  揚州八怪在藝術觀上,最突出之點是重視個性表現,提倡風格獨創,主張「自立門戶」。針對當時揚州商品交易和商人唯利是圖的現狀,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為了賣錢謀取生活,撕破了過去文人畫家把繪畫創作視為「雅事」的面紗。

  在作品的題材上,一方面繼承了文人畫的傳統,以梅、蘭、竹、菊、松、石等為主要描寫對象,除了表現出一般的清高、孤傲、絕俗等思想外,還運用象徵、比擬、隱喻等手法,並通過題寫詩文,賦予作品以深刻的社會內容和獨特的思想表現形式。如鄭燮以竹聲比擬民間疾苦聲。李方膺《風竹圖》用不畏狂風的勁竹象徵倔強不屈的人品。

  另一方面,他們將視野擴大到對現實生活的觀察,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社會的不平或勸人行善,如黃慎畫過《群乞圖》,羅聘畫過《賣牛歌圖》。還有羅聘的《鬼趣圖》及李鱔的《雞圖》等。

  在形式風格上,主要繼承陳淳、徐渭、朱耷、石濤等人的水墨寫意畫技巧,石濤晚年居住揚州,其創作思想與水墨技法,對「揚州八怪」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此外,高其佩的畫風對鄭燮和李鱔也有較大的影響。在繼承這一傳統的同時,他們進一步發揮了水墨特長,以高度的簡括手法塑造物象,不拘於枝枝葉葉的形似。

  在筆墨上,縱橫馳騁,不受成法約束,鋒芒顯露,直抒胸臆。當時社會上流行惲壽平的花鳥畫風,含蓄典雅,被評論家們認為是「寫生正派」,而對揚州八怪的藝術則看成是「偏師」,並加以猛烈的批評,目之為「怪」。儘管揚州八怪的藝術當時只流行於揚州及其相鄰近地區,但是它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水墨寫意畫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更多揚州八怪水墨畫作欣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