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橫曰:臺灣之名,始於何時,志乘不詳,稱謂互異。我民族生斯長斯,聚族於斯,而不知台灣之名義,毋亦數典而忘其祖歟!余嘗考之史籍,驗之地望,隋、唐之際,以及宋、元,皆稱琉球,明人不察,乃呼東番。故鳳山縣誌曰:「或元以前,此地與澎湖共為一國,而同名琉球。」臺灣小誌亦曰:「閩人初呼臺灣為大(小)琉球,而稱沖繩為大琉球,稱臺灣為小琉球。」不知其何所據?文獻通考謂,琉球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水行五日而至,旁為毗舍耶。臺海使槎錄謂,毗舍耶則只臺灣,非也。毗舍耶為呂宋羣島之一,密邇臺灣,其名猶存,故曰其旁也;而舊時之稱者曰北港。方輿紀略曰:「澎湖為漳泉門戶,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即漳泉亦可憂也,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臺灣。」按北港,一名魍港,即今之苯港,地在雲林縣西,曩為海舶出入之口,而往來者遂以北港名臺灣也。臺灣縣誌曰:「荷蘭入北港,築城以居,因稱臺灣。」然臺灣之名果始於荷人否?志稱,荷蘭設市於北,築磚城,制若崇臺,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臺灣所由名也。如志所言,拘泥文字,以為附會之說,臺灣果出荷人,則荷人著書當用其名,何以又稱為小琉球耶?蓉州文稿曰:「萬曆間,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臺灣。」思齊踞臺,早於荷人三年,若徵此說,則臺灣非出於荷人也明矣、然蓉州之說亦有未確者,瀛壖百詠序曰:「明季周嬰遠遊篇,載東番一篇,稱其他為臺員,蓋閩音之譌也。」臺灣之名入中國始於此。據是,則土番之時,閩人已呼東番為臺灣矣。周嬰,閩之莆田人,當明中葉,漳、泉人已有入臺僑住者,一葦可航,聞見較確。或曰:「臺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號,明代漳、泉人入臺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為不祥,乃改今名。」是亦有說。延平入主,建號東都;經立,改名東甯,是則我民族所肇造,而保留勿替者。然則我臺人當溯其本,右啟後人,以毋忘蓽路藍縷之功也。

 
    ─摘自 連雅堂 著《台灣通史》(卷一)開闢紀(黎明文化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