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凡夫俗子」所引發的心理學上的探討面相當廣泛,除了精神醫療上對於創傷引發的罪惡感、失去摯愛的目標轉移怨恨、母與子、父與子及夫妻之間關係的摧毀和重建,如果另就「個人」深入去研究,其實就是一部龐大的人類精神學的概述。雖然有某些學者以「對女權的反擊」來分析這部電影,認為它是女性意識抬頭下,男權社會中普遍出現一種焦慮和反擊。但我選擇另一種比較客觀的看法──就精神醫療上比較實際的瞭解,而避免墜入男女無意義的論戰。


電影「凡夫俗子」的觀後感

文/張碧珠

目 錄

【前 言】
一、 影片大綱 
二、 主角的困境 
三、 父親的關懷 
四、 母親的冷漠
五、 醫師的治療
六、 結論

【前 言】

  劇中介紹一位青少年在接受精神科醫師所做之心理治療過程中如何瞭解自己,從與兄長一同划船而兄長溺斃事件中釋懷罪惡感,並重新建立對自我的信心,並探討青少年與母親之關係以及父親的角色的影響。

一、影片大綱

  這部片子是在描寫一個看似溫馨美滿的家庭,在一次的意外事故中發生。不幸而康雷(劇中主角)與哥哥搭船出海途遇風浪,二人緊抓船緣以求一線生機,在駭浪中哥哥叫他不要鬆手,但未料哥哥自己卻鬆手了,〝害死哥哥〞的想法使男主角不斷反覆自責卻又乏人幫他解開這個生命中的死結,以致悔恨使他選擇自殺、封閉,康雷也因為這個事故而住進了精神病院一段時間,故事開始在康雷出院後回到家裡,而根據醫生的指示去找另一個心理醫師繼續治療,但他雖然透過心理醫師逐漸打開心結,在心理醫師的協助下,花了一段時間泛泛地談家中事,看似不著邊際,但卻逐漸推向問題的核心,直至男主角受到病友自殺的衝擊,才急切地向醫生求助,也因此說出心中的自責與悔恨才讓這事得以完結。也印證了培爾斯的看法〝沒有表露出來的悔恨常常轉變成罪惡感〞,〝無論何時你感到罪惡,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把它表達出來,讓你的要求簡明化〞。可是母親對他的怨恨(因為意外事故而起)卻遲遲不能忘懷,本來就偏愛哥哥的母親對剛出院的康雷報以冷漠的態度,言行舉止都充滿了表面功夫,這使得整個家庭的運作成了一種令人不快的詭異方式。敘事平實,雖然片名為凡夫俗子,但片中所要表達的意涵可不平凡,這部片揭露了美滿家庭背後的真相是如此的傷痕累累,彼此傷害卻不為外人所知的悲哀。

二、主角的困境

  主角正值青少年的尷尬時期,又受創傷性事件的影響事件的發生,持續再度被體驗反覆的影像、思考、夢境、錯覺,發生瞬間重返過去經驗的解離經驗或面臨與事件有關的提醒感到痛苦,產生自責心理現象,反映在行為上,感覺麻木,疏離,對環境無反應,欠缺快樂,及逃避會使回憶創傷的各種活動和情境,憂鬱和焦慮混和在一塊,容易產生自殺念頭,學習無法專心,常常陷入沉思狀態,心不在焉,一付心事重重的樣子,而且易怒,對以往感到喜愛的活動不再感到興趣,也很難適切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且對自己的無助感到羞愧,進而產生罪惡感,一直思索「為什麼是自己活下來的問題」,以及對當時的狀況來不及搶救他人感到悔恨,在醫學上稱為「急性創傷壓力症候群」,需要特別關懷,保護,安慰,尤其是親密者的支持。

  主角在影片中,符合這些症狀,包括逃避好友,避免想起兄長,失眠,與同儕疏離,甚至發生爭吵鬥毆,在在顯示其情緒的不穩定,對事物缺乏興趣,特別是母親冷漠疏離,難以溝通的態度,更加深其內心的自責與情緒的困擾,認為兄長之死,皆因自己而起。在無法承受壓力下,他選擇自殺,沒想到在住院過程中,母親不曾去探視,更是增加其內心困擾與不安,認為自己有絕對的不受歡迎之處,加重其病情。

三、父親的關懷

  所幸,康雷還有一位關懷他的父親,父親自始至終都是扮演最佳的支持者,與關懷的角色,他鼓勵康雷繼續尋求心理治療,並關懷他的交友,學習與各方面狀況,在痛失愛子方面,他承認自己難過,悲傷,但他並沒有去責怪任何人,在一次康雷表達出認為父親太過寵愛母親的狀況下,他受到很大的衝擊,也適度尋求了康雷的心理醫師的協助。

  父親一反社會常態扮演理性感性兼具的角色。總是認為小兒子是有分寸心細的乖孩子,他喜歡的是孩子的本性,而不是客觀的社會地位,不只認為應該照顧這個家庭,而包括情感上的自發,並認為家庭有人意外喪生難過才是正常。

四、母親的冷漠

  除此之外,母親的角色在此部電影中佔很重的份量,母親是位重面子,愛自己甚過他人的人,雖表面上較疼愛其兄長,但在其大兒子的喪禮上,仍然在乎的是表面的儀表儀態,不願正視自己的情感。他害怕丈夫把家醜外揚,他愛的不是親人,而是因為他們能讓他感到的榮耀快樂。對感情吝於付出,並且不能忍受小兒子帶來的毀滅使她的生活頓時失序,尤其母親對康雷的冷漠態度,在一次與康雷合照,表現出極度不願意與推託,發揮到極至,這種態度,就算是成年人都能感受出不快,更何況康雷的這種不安定及敏感的青少年,尤其在他又是特別需要愛與關懷得時刻,康雷真的是個令人疼惜的乖孩子,影片後半部,康雷在心理醫師那兒經歷一段激烈情緒發洩後,豁然開朗,似乎找到答案了,他也鼓起勇氣,給母親一個晚安的擁抱,當下母親呆坐,並沒給康雷一個熱情的回應,此種反應,更深深顯示母親本身價值情緒發展的不完整,迫切有心理諮商的需要。

  許多父母督促孩子好好唸書,未必是由於真愛孩子,而只是期盼孩子替他掙面子,或者畏懼孩子落榜了會給他丟面子罷了!而夫妻情人間的互相照應也常不免夾帶著利益交換的雜質,如保護她以換取她的依賴;或體貼他以防止他的變心等等。而這些都不能算是愛,而只是出於不獨立的人格的種種求生存、求安全的努力罷了!

五、醫師的治療

  在本片中醫師對康雷的心理諮商過程,也是值得一再討論,醫師剛開始只用輕鬆的態度,不強迫康雷說出心理最深的恐懼,從日常生活瑣事出發,似乎都無關痛癢,直到康雷的病友自殺時,康雷又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情緒突然排山倒海宣洩而來,而醫師也扮演很適宜的角色,疏導他的情緒,使康雷自己去認清事實,瞭解真相。

六、結論

  記得大學時修藝術概論時,老師曾說過,一部好電影,並非在於給觀賞者的視覺刺激享受,應是能留給觀者不斷審思與討論,而此片可探討層面廣泛,包括青少年的心理諮商,創傷後的症狀與心理重建,如何維持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對兒女的關懷,個人情緒的發展與表達,以及價值觀的問題探討,還有諮商的過程討論,在在顯示本片的價值,也難怪此部影片能榮獲多項 大獎!


資料來源:
Elicia's Ho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y 的頭像
    fly

    無 酒 館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