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羅浮宮謎情》訴說畫家苦戀
 

   畫中的祕密 ▲ 收藏在羅浮宮的華鐸代表作《丑角吉爾》(Gilles,1718),被《羅浮宮謎情》導演巴提亞認為,眼中有孤單、失戀、不被愛的憂傷,進而考證出一段愛情故事,以及同時期畫家歐本諾,其實就是華鐸的假名。 

丁文玲/台北報導   

  看電影猶如翻讀藝術史書頁是什麼感受?被台北國際書展選為開幕片的《羅浮宮謎情》,從十七世紀洛可可時期畫家華鐸(Jean Antoine Watteau)的畫《丑角吉爾》開始,訴說一段畫家的淒美愛情,並企圖提出驚人推論要為藝術史翻案。

  《羅浮宮謎情》巴提亞(Laurent de Bartillat),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華鐸並籌備這部電影。他在電影中推論,華鐸與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法國畫家歐本諾(Opener)根本是同一個人。
  推論華鐸與歐本諾為同一人  他說,過去學者只知道歐本諾的畫,有時會在華鐸作品裡以「畫中畫」的形式出現,判斷兩人好友。但照他自己的研究,歐本諾應該是華鐸的化名。華鐸創造了另一個名字、另一個身分,藉此抒發他狂烈卻不被接受的愛情。

  巴提亞說,華鐸苦戀著當時紅透社交圈的名伶黛絲瑪(Charlotte Desmares),卻不敢對她吐露心聲,總是畫著她的背影,後來鼓足勇氣向告白也被拒。於是,巴提亞在自己的電影裡,讓華鐸畫了黛絲瑪的正面肖像,卻因告白被拒,在傷心之餘,用歐本諾這個假名,在這肖像上畫了另一幅畫掩蓋。華鐸「埋葬」自己的愛,也詛咒幸福的戀人,氣氛驚悚懸疑。


為藝術史翻案 氣氛驚悚懸疑  


  現年四十五歲的巴提亞,畢業於巴黎的索邦大學,是法國新一代導演中少數具有藝術史背景者。大學畢業後,進行攝影和紀錄片工作,受到好評,也曾獲美國舊金山國際影展等獎項,《羅浮宮謎情》是他第一部劇情長片。

  巴提亞父親就在法國一家出版社工作,巴提亞因此從小就熱愛閱讀,也曾出版過幾本書,他對環保生態十分投入,著作就包括與生態學家瑞托拉克(Simon Retallack)共同出版、厚達四百五十頁的著作《停駐》。

  由於自己與書籍的淵源深厚,《羅浮宮謎情》女主角,他安排的角色就是在裝訂書本店舖打工的藝術所研究生。

  巴提亞透露,在電影拍攝期間,發生過許多不可思議的巧合,他一直覺得是華鐸畫裡的女人召喚他,不是他掌控全局。他甚至在拍攝期間,發現了一幅未曾曝光的華鐸素描。

  巴提亞堅持自己的電影劇本都是自己執筆創作,巴提亞說,他並非反對所有的文學經典改編成電影,只是覺得電影工作者要多做些功課,想自己的故事。
 



  -2008-02-03 中時藝文版


洛可可時期
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1684 ~ 1721

  華鐸出身於法國鄉下的工匠家庭,後來成為巴黎法國皇家美術院﹝Royal Academy﹞會員,在繪畫方而成就非凡。他的作品多半以鮮豔的色彩描繪人們歡聚一處,優雅享受閒暇時光的逸樂風情。可是他本身非常孤獨,像是知道自己會因肺結核早早過世般,不眠不休地投注全副精力在工作中。

  華鐸從小家境貧苦,酷愛繪畫的他,19 歲就抱定決心要當一個畫家,而離家到巴黎去學畫,並跟隨劇院的舞台裝飾家吉洛特﹝Claude Gillot﹞門下學習到義大利式的「即興面具喜劇」﹝Commedia dell'arte﹞式的舞台畫。華鐸在吉洛特身邊期間,常在劇院和街頭觀賞戲劇及雜耍表演,並且作了很多寫生習作,這些後來都成為他繪畫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後華鐸又成為當時巴黎盧森堡宮的監理奧德隆﹝Claude Audran﹞的助手,在此期間,他學會洛可可風格圖案裝飾,並且潛心研究宮裡珍藏的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組畫《瑪莉‧麥第奇的故事》,魯本斯的鮮豔色彩和奔放的筆觸帶給他極大的影響。華鐸 29 歲時成為美術院的院士,從此得以進出宮廷和上流社會,將貴族的洛可可式的生活和趣味描繪下來。

  華鐸擅長畫舞蹈和喜劇等題材的繪畫,其中最有名的傑作就是《塞瑟島朝聖》﹝Pilgrimage to Cythera﹞。塞瑟島﹝Cythera﹞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想像島嶼,是愛神和詩神所遊賞嬉戲的地方,這幅畫是畫著前往這個島嶼遊覽的一群貴婦,構圖非常華麗,也充滿了詩情和空想。在洛可可式的繪畫中,這幅畫算是出類拔萃的,因為這其氣象高貴灑脫。

   點選下圖放大圖片
丑角吉爾
﹝Gilles﹞

1718 年
油彩‧畫布,184.5 x 149.5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說明:

  在華鐸的這幅畫中,吉爾的形象不僅簡單的表現了一個戲劇人物的形象,而且是表演了一位喜劇人物特有的深刻情感及憂傷,以及生活中矛盾的感受。這幅巨型的油畫,是華鐸唯一以真人的大小尺寸所描繪的人物形象。吉爾高大的體積孤零零的站在畫面中央,他的雙手搖晃著,兩腳略為分開,頭縮在脖子裡,給人留下身深刻的印象。由於我們是從較低的角度進行觀察,所以使吉爾顯得更加高大。

  吉爾的身影裹在白色服裝裡,並充滿整個舞台,衣料的光澤和眾多的褶子被十分細膩的描繪著。但是,觀賞者在看著這幅畫時,都會感到略微憂傷和苦惱呢,其因出在畫中的構圖型式,以及給這位穿了喜劇服裝的演員,臉上像雕像般、莊重尊嚴的表情。這種表情與服飾間,起了微妙對比的作用。他孤孤單單的一動也不動,安安靜靜像傻瓜一般,與腳下其他四名演員的表情,顯得完全的格格不入。他茫然的望著我們毫無表情,相反的,其餘的這四名演員,正活躍的在戲弄一匹掛著絨球的驢子。在這活躍的場面中,驢子悲哀的圓眼睛,成為這兩種對比層面之間的紐帶。此外,吉爾的褲腳太短,露出了紅色絨帶裝飾的華麗鞋子,柔軟的袖子又因為太長兒摺起,這兩者之間的反差,使人物顯的更加笨拙。

  儘管這幅畫並非是華鐸的自畫像,但是人們仍然感覺到吉爾與華鐸有許多的相似之處。這個吉爾目瞪口呆,孤單的充滿了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和內心的感傷與孤寂,他緊緊的抓住觀眾不放,使觀眾感到極度的不安。


         感謝圖文資料提供:視覺素養學習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