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狂狂客起狂風,來往婬坊酒肆中;

   具眼衲僧誰一拶,畫南畫北畫西東。

   ──一休宗純〈自贊〉

        「幻住派」僧侶真建曾寫下一首漢詩「奉呈一休老和尚」:

    狂風徧界不曾藏,吹起狂雲狂更狂,

    誰識雲收風定處,海東初日上扶桒。

        一休禪師的和韻如下:

    慚愧聲名不覆藏,佯歌爛醉我風狂,

    吟懷夜夜中峰月,幻住僧無三日桑,


    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休,是少年聰穎過人,長大桀驁不馴的出家人。人們津津樂道一休留下的許多趣聞,這是傳說中的一段故事,當時一休才八歲大:

    退位「將軍」足利義滿耳聞一休聰明過人,很想見識一下,於是差人將一休帶來鹿苑寺(現在的「金閣寺」)。

    隨著師父來到足利義滿住處的一休,被引導到一個寬闊又氣派的大廳等候。不久,滿面春風的足利義滿出現了,並詢問一休:

    「今年幾歲了?」

    「報告大將軍,我今年八歲。」

    「喔,是這樣的,今天邀你來,只因為有一件事要你幫忙。你看看後面那個屏風,一到夜裡,畫裡的老虎就跑出來,真傷透腦筋。你能不能想辦法綁住牠。」足利義滿出了這個意外的難題。

    然而小小的一休卻一點也不慌張,回答道:

    「知道了。但是可以借一條牢固的繩子嗎?」

    一休站了起來,並捲好雙袖。

    周圍的人倒不是驚奇,而是有些擔心。而足利義滿內心想看看一休即將出醜。於是命令部下:「快找一條牢固的繩子來!」

    一休接過繩子,在屏風前擺好架式,說道:「好,我已經準備好了。那一位請幫個忙,快把老虎趕出來!」

    眾人「啊」了一聲,沒有話說。足利義滿也承認一休的急智,當場賞給一休一份兩張疊在一起的薄餅。

    「嘗嘗餅乾,不用客氣。」

    「感謝大將軍的賞賜!」一休也就將餅乾三口兩口的吃得乾乾淨淨。

    足利義滿等一休吃完,竟問一休:「一休呀,剛才你吃的兩片餅乾,究竟那一片好吃啊?」

    一休聽了這一番問話,二話不說,在「將軍」面前兩手一拍,然後問:「上將軍,剛才拍手聲那一手比較好聽呢?」

    足利義滿終於認輸,他送了好些禮物給一休,一休得意揚揚的告別鹿苑寺,而在一旁的師父也鬆了口氣。



      一休和尚:

    臨濟宗「松源派」高僧一休宗純出生於公元一三九四年(日本後小松天皇應永元年正月初一,明太祖洪武廿七年),是日本室町時代的一個禪僧。歷史上傳說一休是後小松天皇之庶子,但迄無定論。截至十九世紀明治時代,皇室才公開承認一休的皇家血統。母親是藤原氏,一休因為身份問題,誕生於京都西郊一處民家之中,幼年亦在鄉村中生活,原名宗純,「一休」則是乃師取的法號。

    一休出生之前,日本正處在歷史上唯一分裂成兩個朝廷的「南北朝時代」(公元一三三六~一三九二年,當時的京都、吉野各有一天皇在位。)而一休生長的年代,正是「室町幕府」的「征夷大將軍」(簡稱「大將軍」或「將軍」)執掌全國統治權的時代,朝廷的天皇完全被架空。在此之前,即為「鎌倉時代」(公元一一九三~一三三六年),也是皇權旁落時期。鎌倉時代正是中國禪宗向日本傳播、發展的時期。日本高僧榮西於公元一一六八年,一一八七年兩次來中國求法,拜天台山虛庵懷敞為師,返國後大力傳播臨濟宗。京都、鎌倉先後創立了許多禪寺,與一休關係最深的「大德寺」便是其中之一。

    自幼聰穎的一休,六歲時進安國寺,被收為侍童。自十二歲起的數年間,他十分用功,勤奮學習佛法,也學作漢詩。才華過人,不僅受朋輩讚賞,也頻頻受到長輩獎勵。

    二十二歲那一年,進「禪興庵」隨華叟禪師修行,過著敝衣破履、三餐不繼的窮苦生活,而師徒卻怡然自得。二十五歲時,因聆聽琵琶〈祇王失寵〉之曲而頓悟「洞山三頓」之公案。這一年,乃師華叟贈予法號「一休」。

    一休這名字的意思,他的一首偈詩作如是解釋:『欲從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暫作一休,暴雨傾盤由它下,狂風卷地任它吹。』他認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兩者都是重要的,一個人得不斷來往於這兩個世界之間,但其中得有一段短暫的休息,以便在純粹的自由中得以重生,風風雨雨以及任何外界勢力都與他無關。

    二十九歲時,隨師參加在大德寺如意庵舉行之言外和尚三十三忌辰法會,與會者都盛裝出席,兩人著破舊僧衣。此時華叟禪師透露一休將是繼承人。

    一休在一四二七年(三十四歲)、一四三三年(四十歲)分別進入皇宮謁見後小松天皇(此時已退位)。在此前後,一休自一處破庵轉到另一處破庵,日日敝衣粗食,卻不忘精進。

    六十三歲那年,一休著手修復妙勝寺(大應國師遺跡),並主持酬恩庵。六十六歲,擔任京都德禪寺住持;六十八歲修繕龍翔寺之佛塔。這數年之中是一休禪師積極投入佛教傳播事務的一段時間。街下來,一休輾轉寄寓桂林尼寺、大燈寺、虎丘庵、松栖庵、雲門庵……等地,又回復雲遊四方的日子。

    七十七歲那一年,一休邂逅了一位盲女歌者,立刻成為她的知音。這也是一休晚年的一段豔遇。後世一再傳誦這一段故事。連續劇《花之亂》即以此為主題。

    公元一四七四年,一休八十一歲,成為大德寺第四十七代住持。此後他雖然為大德寺付出許多精神,但大部分時間仍是住在酬恩庵。公元一四八一年十一月(八十八歲),一休圓寂於酬恩寺。此時,大德寺大門、側門均已竣工。一休的代表作《狂雲集》也在前一年編撰完畢。


    下圖:一休墨跡



      《狂雲集》:

一休的弟子將他生平寫的詩搜集其來,編成《狂雲集》。其中《狂雲集》收詩六百六十九首,遺補的《續狂雲集》收詩一百五十四、法語八首、號類四十九首,合共八百八十首。當時已經有人稱這本《狂雲集》為一休的「詩傳」,因為這些詩如傳記一般記述了一休自己的生平,讀其詩如見其人。



資料來源:摘自《歷史月刊》第一○六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