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k Sienkiewicz_.jpg

 

  最近讀了一篇短篇小說「酋長」,是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亨利•顯克維治(Henryk Sienkiewicz)所寫的一篇諷刺小說。

  背景描述美國德克薩斯州羚羊河畔的羚羊鎮,因為難得有馬戲團來到表演,而引起鎮民熱烈的反應。

  「……羚羊鎮是個新鎮,在十五年前不但沒有一戶人家,連四境也絕無白人。 只在河流分叉處,就是現在羚羊鎮的地址,有過一個印地安人的部落,叫卻跋多,是黑蛇部落的中心。 鄰近日耳曼殖民地,從柏林、格倫鐵諾、哈摩尼亞移來的人,看這黑色部落,如同眼中沙礫,不能容忍,原來印地安人不過是保護他們的土地。德克薩斯州政府也曾用極莊嚴的條約,承認保護,但在柏林、格倫鐵諾、哈摩尼亞的移民,這能算什麼呢?他們的確從黑色部落取去土氣水三件事物,可是也帶了“文化”來酬謝他們;但紅人卻用別的方法來報恩——就是從日耳曼人頭上挖去顱骨。這樣事情,怎能忍受?」……

  自然最終 ,「正義完全勝利,卻跋多燒成灰燼,住民不分男女老幼,都砍殺了。只有一小隊戰士,出外打獵,免了死難。」……

  ——而這馬戲團壓軸的重頭戲,便是當時那原倖免於難,最終難逃成為碩果僅存的一名——「酋長」的演出。全文充滿的憐憫,正是今日人類窘境的寫照 。

  亨利•顯克維治的「酋長」自然讓我聯想起筒井康隆的「最後的吸煙者」,酋長的下場是淪為馬戲團壓軸的丑角,那世存唯一的吸煙者的下場呢?作者行文至此,不說了,然讀者自可揣想他的下場。

Henryk Sienkiewicz_01.jpg

  亨利•顯克維治1846年5月5日出生在華沙名門之家。幼年讀小學時,因為反問一個俄國女老師:「我是波蘭人,為什麼一定要學說俄國話呢?」而受到記大過的處分。
顯克維治在華沙大學讀哲學時,就以賣稿為生,他以「塞維瓦」筆名所發表的一篇專論,對於修身正意,具有深刻的啟迪作用,不知情的校長,不但要全校學生細讀,而且還要文學院的學生每人寫一篇讀後感呢!

  顯克維治不單是波蘭著名的小說家,也是一位一生為祖國波蘭獨立革命奔走的愛國者。

Henryk sienkiewicz by kazimierz pochwalski_1890.png
以下資料轉載自維基百科

  亨利·軒克維奇(Henryk Adam Aleksander Pius Sienkiewicz,1846年5月5日-1916年11月15日),波蘭作家。主要作品有歷史小說衛國三部曲:《火與劍》、《洪流》及《星火燎原》,主要反映的是17世紀時波蘭人民反抗外國入侵的故事。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十字軍騎士》、《你往何處去》、《在沙漠與荒野中》等。由於「他史詩一般的作品表現出的卓越成就」,獲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以長篇小說創作的卓越成就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人[1]。20世紀初時,魯迅、周作人等人就開始將軒克維奇的作品翻譯成中文,[2]如今他的大部分長篇小說和部分中、短篇小說都有中文版本。


  軒克維奇出生在俄占波蘭的伏拉·奧克熱雅村(Wola Okrzejska)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這個村莊位於華沙東部不遠處。1862年,為了籌集資金,家長們賣掉了土地和房產舉家遷往華沙,軒克維奇在華沙度過了他的中學時代。1866年他考入華沙大學,先是學習法律和醫學,然後又開始學習歷史和文學。學生時代軒克維奇就開始為報紙撰寫專欄,受華特·史考特爵士和亞歷山大·仲馬等人的影響,軒克維奇開始嘗試撰寫歷史小說。1870年軒克維奇大學畢業時沒有獲得文憑,他以一個自由記者的身份開始了新的生活,偶爾也寫些小故事。1872年他寫出了第一部小說,描寫的是學生的生活,1874年以後他成為了雙周刊《麥田》(Niwa)文學部門的編輯和撰稿人。[3]1874年8月期間還迎娶了第一位妻子。[4]

  1876年至1878年他作為《波蘭報》(Gazeta Polska)的通訊記者來到了北美,他將北美的所見所聞陸續發表在波蘭報上,日後又編輯成了散文集《旅美書簡》。在美國期間,軒克維奇也創作了一些短篇小說,他還參與到了波蘭裔女演員海倫·莫德赫斯卡(Helena Modrzejewska)和她的同伴建設加州農村公社的活動中,儘管身體不好,軒克維奇回到歐洲後又瀏覽了法國和義大利等地並發表了一些演說,1879年回到華沙,期間他創作了《為了麵包》、《燈塔守夜人》、《碳素鉛筆》等中短篇小說。1881年軒克維奇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Maria,和第一任妻子同名)結婚,第二年辭去波蘭報記者的職務,開始擔任《世界》(Slowo)雜誌的主編,同年兒子亨利·約瑟夫(Henryk Jozef)出世。擔任主編期間軒克維奇仍然在寫小故事,1884年終於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長篇歷史小說《火與劍》,女兒雅德維加(Jadwiga)也在同年出生。火與劍的成功給軒克維奇帶來了巨大的榮譽,他很快就開始撰寫歷史三部曲的第二本:《洪流》。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肺結核加劇,軒克維奇陪她在歐洲各地旅遊。他們的經濟狀況並不理想,即便在旅途中軒克維奇也沒有停止寫作,1885年10月19日瑪麗亞去世。[5]妻子逝世後軒克維奇仍然在旅行,1886年《洪流》面世,第二年他又開始撰寫《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這篇小說完成於1888年。

  歷史三部曲結束後,軒克維奇完成了一部現代小說《毫無規則》。1890年末他前往埃及,將非洲的見聞寫成了《非洲書簡》。[6]1893年他開始撰寫一本新的長篇小說《波瓦涅茨基一家》,兩年後《你往何處去》開工,正是這部長篇小說使軒克維奇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7]為了完成《你往何處去》,軒克維奇還親自到義大利取材。[3]另一部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差不多於同時開始構思,1886年《你往何處去》連載完畢,而《十字軍騎士》直到1900年才完工。熱愛旅行的軒克維奇在1899年時接受了一個職位,他成為了華沙記者和作家合理基金協會(Kasa Przezornosci i Pomocy dla Literatow i Dziennikarzy)的主席。1900年《十字軍騎士》出版後,軒克維奇在亞捷隆大學舉行了慶祝並獲得了巨大的榮耀,波蘭政府還在凱爾采附近贈送了一處鄉間別墅。[6]在《十字軍騎士》之後,軒克維奇沒有再寫出多少轟動性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軒克維奇前往瑞士避難。他還是瑞士「戰爭受害波蘭同胞慰藉委員會」的成員,1916年11月15日軒克維奇死於瑞士沃韋,直到8年之後他的遺體才運回祖國波蘭,他還有一部未完成的遺作《軍團》。

主要作品

    衛國三部曲:描寫的是中世紀的波蘭歷史。
        火與劍(Ogniem i mieczem):以17世紀時哥薩克人脫離波蘭的赫梅爾尼茨基起義為背景,曾被波蘭導演搬上銀幕。
        洪流(Potop):以瑞典帝國入侵波蘭聯邦的大洪水時代為創作背景,也被翻拍為電影。
        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Pan Wołodyjowski):故事背景是17世紀末的鄂圖曼帝國。
    你往何處去(Quo Vadis ):1895年至1896年在波蘭報上連載,描述的是羅馬皇帝尼祿燒掉羅馬城並嫁禍基督徒的故事。[8]
    十字軍騎士:背景為十四和十五世紀中波蘭和立陶宛對抗條頓騎士團的入侵。[9]
    顯克微支的其他作品有:
        〈徒然〉(1872年發表,在報上連載)
        〈老僕〉(1875年發表的短篇小說)
    1870年代後期與1880年代初,作家發表《旅美書簡》、《人生與自然系列》、《音樂家揚名》、《燈塔看守人》等作品。

作品的中譯

    張友松/譯,《地中海濱》,上海市:春潮,1928年。
    汪倜然/譯,《心靈電報》,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
    徐炳昶等人/譯,《你往何處去》,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1947年。
    孫天行/譯,《暴君焚城錄》,台北市:文光,1953年。
    靜山/譯,《暴君焚城錄》,台北市:新興,1956年。
    柯三元/改編,《暴君焚城錄》:台北市:國語,1962年。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伊克格拉(1904)/顯克維支(1905)》,台北市:九華文化,1980年。
    陳煥來/譯,《暴君焚城錄》,台北市:逸群,1981年。
    顏正儀/譯,《你往何處去》,台北市:遠景出版。
    易麗君、張振輝/譯,《十字軍騎士》,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年。
    不著譯者,《十字軍騎士》,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6年。
    不著譯者,《邊塞喋血記》,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
    張振輝/譯,《你往何處去》,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侍桁/譯,《你往何處去》,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
    陳冠商/譯,《十字軍騎士:The knights of the cross》,上海市:譯文出版社,2003年。
    梅汝愷/譯,《火與劍》,南方出版社,2003年。
    王雲五/主編,《你往何處去》,台北市:台灣商務,2004年。
    John Lee Mahin等人/編劇,Mervyn LeRoy/導演,《暴君焚城錄》,台北市:百禾傳播有限公司,2006年。1張DVD,約169分。
    不著譯者,《錯誤的喜劇-亨‧顯克維支中篇小說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