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與細語 Cries and Whispers 1972  

 

  善良而絕望、美豔而嫉妒、理智而恐懼、慈悲而哀傷;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一面反射出自我內心世界的鏡子,最豐富的亦是最乏匱的美好與缺憾,是否我們經常忽略了別人無聲的哭泣?也漸漸失去了聆聽「耳語」的能力?

 

  靜默的世界,總是充滿了喧嘩的各種聲音啊。

 

 

 

 

哭泣與耳語 Viskningar och rop(Cries and Whispers)

 

文章出處:鯊魚的影思 http://blog.sina.com.tw/sharkcinema/

 

  柏格曼(Ingmar Bergman)電影敘事的結構,一向具高度的嚴謹性,在此片當中透過四個主要角色的多段回憶與現時的並行,形構出對人性慾望、冷傲、疏離、漠視……等做出批判及詮釋。片中以紅、白與黑色調做為整體影片的基調,此三色也呼應的角色內在心理,白色是妹妹阿格妮的純潔;紅色是瑪利亞的慾望;黑色是大姐卡琳對人(親人)的疏離。其中更以紅為主調性,展現出對中產階級的批判也:在一間空盪佈滿紅色裝飾的房子中,人性的慾望永遠不被滿足。

 

哭泣與耳語 Viskningar och rop(Cries and Whispers)   由兩段的主敘事軸:現下的時空與過去的回憶片段,結構故事的總綱。我們由回憶的部份了解到三姐妹與安娜的過往,而更從兩個姐姐的今昔對比現下病魔纏身的阿格妮,展現出她們生活的不堪與人性脆弱的陰霾之處,即人們活在自我中心的陰暗與冰冷當中的慘狀,更勝阿格妮病發時慘不忍睹的模樣,她垂死前的急促沙啞的呼吸聲,對應著後來姐姐們無法面對彼此親情的接觸時驚恐的喊叫。意味如此行屍走肉的活著還不如死去的人。死亡帶給人的痛苦是肉體上的折磨,人性的灰暗帶給人是精神上無止盡的彼此折磨。

 

  在第一段中,是阿格妮與女僕安娜的回憶,阿格妮緩緩道出自己幼時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渴望能接近她卻又藏著更多的疏離,而安娜則是對小女兒的思念。於是她們把這份思念投影到雙方身上,企圖可以找到心靈上的滿足與補償。片中阿格妮常在病痛的折磨中躺在安妮的懷中,找到回歸到世上最安全的地方(母親的子宮)。

 

  第二段中的回憶中,是瑪利亞與阿格妮的醫生彼此的過往私情,在此段中瑪利亞以鮮紅色的衣服呈現出她外遇的慾望,但卻不被滿足,一場是鏡頭捕捉瑪利亞臉部特寫,醫生拿著他的眼鏡,(在此眼鏡表述著性感的象徵,片中瑪利亞曾說道:你怎麼都不脫下眼鏡。)指著她的五官訴說著她年華老去與待人的冷漠,兩者衝擊出對性的慾念與漠然。

 

  第三對則是大姐卡琳的回憶,她與人極度的疏離感,在這場戲中她以自殘的行為,把玻璃碎片塞到私處中,然後走到丈夫的房中用手摸著私處留出的血,再抹到嘴上,這一切幾乎都在靜默中完成。這不僅道出她與年老丈夫間的距離(心理的感情與身體上的性),也表述出她疏離到極端的態度表現。

 

  全片的另一特別之處,在於舞台劇式的場面調度,這與柏格曼出身劇場深有關係,有時這劇場的走位,營造出角色機械化的走動模式,宛如《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in Marienbad,1961)中的大城堡裡,所有的角色如發條偶人一般沒有靈魂徒具形體。

 


 

哭泣與耳語 Viskningar och rop(Cries and Whispers)   

 


 

 

 

 

 

哭泣與耳語 Viskningar och rop(Cries and Whispers)

 

瑞典名導英格瑪.柏格曼執導,獲得197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與導演等多個大獎,1973年坎城影展最佳技術大獎。

 

Directed:Ingmar Bergman 英格瑪.伯格曼

 

Written:Ingmar Bergman 英格瑪.伯格曼

 

Narrated:Ingmar Bergman 英格瑪.伯格曼

 

Music:Johann Sebastian Bach
    Frédéric Chopin

 

Release date(s) 21 December 1972 (1972-12-21) (United States)
      5 March 1973 (1973-03-05) (Sweden) 

 

Running time:91 minutes 

 

Country:Sweden 瑞典

 

Language:Swedish 瑞典語

 

Cast:Harriet Andersson(哈裏特.安德森)– Agnes 
    Kari Sylwan – Anna 
    Ingrid Thulin(英格裏德.圖林 )–Karin 
    Liv Ullmann(麗芙.烏曼)–Maria (and her mother) 
    Anders Ek – Isak, the priest 
    Inga Gill – Story teller 
    Erland Josephson(厄蘭.約瑟夫森)–David, the doctor 
    Henning Moritzen – Joakim, Maria's husband 
    Georg Årlin – Fredrik, Karin's husband 
    Linn Ullmann – Maria's daughter

 

哭泣與耳語 Viskningar och rop(Cries and Whispers)  

 

劇情簡介

 

  晨霧迷濛的城堡中,重病垂危艾格妮自知離死期不遠,不斷地回憶起童年的往事,忍受身體與心靈的煎熬。兩個妹妹雖然在一旁守護,卻也各自面臨著不同的心理掙扎,外遇、情慾、冷漠與自殘,唯有自小一起長大的女僕,忠實守護直到最終,在這個充滿呻吟哭泣和秘密耳語的庭園,陪伴世人走向盡頭的,只有絕對的死亡與絕對的孤獨。

 

  《哭泣與耳語》原本只是柏格曼腦中揮之不去的一個畫面:身穿白衣的女人們,在紅色的房間裡走動徘徊,神秘耳語。彷彿要回應自己心底的執念與呼喚,單一畫面於是成了這部柏格曼作品中色彩、情緒最為濃烈飽滿的代表。全片於瑞典近郊的泰克辛堡拍攝完成,寬廣的腹地提供了影片豐沃的視覺景觀,也展現柏格曼在細節構圖方面絕佳的精準掌控。

 

  「這是獻給我母親的作品」柏格曼曾坦言《哭泣與耳語》中的四位女主角,其實都是部份母親形象的化身,美麗天真的瑪利亞,嚴厲世故的凱琳、提供寬厚溫暖安慰的安娜以及在苦痛深淵裡掙扎垂死的艾格妮,透過四種女性樣貌的再現,在她們溫柔的撫慰、扭曲的恐懼、流連的慾望、純真的信仰之間,柏格曼不但萃取濃縮了個人對母親和女性的思考,藉由艾格妮受困於生與死之間的漫長歷程,也描繪出「死亡」另一種的真正本質的形象,不多不少、不濫情亦不簡化,直視殘酷猙獰本身的具體樣貌。

 


 

  (以上資料來自光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