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

  遷居永和整理舊物時,意外發現還留有國一練唱《山在虛無飄渺間》的詞譜,三十餘載歲月匆匆,紙張早已泛黃,複印的詞句也早模糊不清。

  多年來始終忘不了這首歌,腦海裏經常旋繞着「香霧迷濛,祥雲掩擁……」,再來怎麼唱呢?隱約記得旋律,卻怎麼也哼不出來,到底是三部合唱,高音漸弱低音起,層層疊覆不可分。初次練唱時,那虛無的飄渺感,靜而清幽,寂而空遠,熟悉而模糊的感覺,彷彿被喚起了前世記憶;怎明白十幾歲的少女,怎會突有遠離紅塵入空門的懸思呢?

  幾年後,彼時我正青春狂野,不憶前塵,未思來景,然乍讀到弘一法師未出家前的詩作:「風風雨雨憶前塵,悔煞歡場色相因,十日黃花愁見影,一彎眉月懶窺人,冰蠶絲盡心先死,故國天寒夢不春,放眼大千皆淚海,為誰惆悵為誰顰。」頓時心被悶擊,且重重地。

   如今回首,人世果是「悲欣無常」,鏡花水月總成空,怎不憾我至今參不透啊!

 

  -2010-03-18-

 

    

  曲名:山在虛無飄渺間(這是清唱劇《長恨歌》裏的一首歌曲)

  演唱:港泉合唱團

  作詞:韋瀚章

  作曲:黃自

  歌詞:

     香霧迷濛,祥雲掩擁,蓬萊仙島清虛洞,瓊花玉樹露華濃。

     蓬萊仙島清虛洞,瓊花玉樹露華濃。

     卻笑他,紅塵碧海,多少癡情種?

     離合悲歡,枉作相思夢,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成空。

  山在虛無飄渺間 

  《山在虛無飄渺間》是一首女聲三聲部合唱曲,音樂淳樸自然,清淨恬淡。五聲音階的民族音調具有古雅的風格,這是作曲家有意識地吸收了古調《清平調》中的某些音調成分作為這個樂章的音調基礎,當然也經過了創造性的發展。和聲非常穩定,主和絃占絕對優勢,功能性很弱,顯得非常清淡。

  民族風格的複調手法,顯得氣韻生動。這些處理都是作曲家的獨創性。這個樂章的結構是二部曲式,但第二部的結構比第一段擴大。調性為羽調式。開頭的引子出現在高音區。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各分二部加弱音器的弦樂伴奏,清澈而輕柔的音色,造成了虛無飄渺的感覺。

  第一段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的旋律線只有一條,寫法簡潔。第二句和第三句出現了模仿聲部,這種複調的手法不僅彌補了和聲的靜止性,而且還有形象上的意義。它使人聯想到雲霧彌漫的背景上似乎仙女的歌聲在起伏。

  第二段的結構沒有小段落可分,各聲部在此起彼落,連綿不斷地發展,給予人的感覺是非常生動的。還有非常西洋化式的詠歎《宛轉峨嵋馬前死》,描述了楊貴妃如泣如訴悽楚哀婉的歌聲……

  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是黃自寫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部驚世之作!直至70年代由其學生補充完成。描寫了李隆基不愛江山社稷,只愛醇酒美人,引發了一場國難民災。

  全劇共10個樂章,黃自創造了奇跡,創造了屬於中國自己民族的合唱作品,他把他所有的寫作技能一展無疑,黃自在創作的手法上著眼於民族風格的特點,既採用了歐洲的作曲形式,又具有中國的內涵,中國音樂的語言特點,在多聲部寫作上的具有民族風格的探索做了最早的實踐!合唱的形式多樣,混聲合唱,女聲獨唱,男聲、女聲對唱,三部合唱,配樂朗誦……輝煌的聲音,豐滿的和聲效果,織體走向的嚴謹。(文/方人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