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錦

 

  讓我特別留意到的是,作者對蔣經國先生的稱謂--「蔣經國總統」,這於此時代是相當罕見的,彷彿經國先生尚在人世,或至少是活生生的存於作者心中吧。

  每當讀到前輩作家文中不意透露出的深厚的人文素養(一如林文月先生「從溫州街到溫州街」),總令我感動,又感慨於今敬老尊賢美好傳統的淡逝……

    

 《感時篇》在五湖四海播種漢學

 

  肯亞一名美術工作者想找一幅敦煌的〈飛天〉圖樣作參考,他不必親自跑到中國,只要點選「國際敦煌計畫」網站(http://idp.bl.uk),十五萬九千張圖像就湧現在他眼前。

  泰國大學一名研究生寫論文,需要引用中國北宋時代佛經《一切如來》上的資料,這本稀有版本的書,目前典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他不必千里迢迢的奔向華盛頓,他只要稍作等待,到今年底,國際四大圖書館的「漢籍文獻自動化合作計畫」完成,他可以坐在電腦前,動動手指,就看到這本書。

  加拿大一家報館的記者,想寫一篇報導,介紹台灣當代文學,他不懂中文,但是他買到大批台灣作家如黃春明、王禎和、鄭清文、朱天文、蕭麗紅、平路、李喬和張大春等人作品的英譯本。

  這些都是「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主導和促成的。

  當然,這只是他們工作成果的一小部分。成立二十年來,蔣經國基金會在全球四十多個國家,贊助過兩千個學者的研究計畫、上千篇論文、五百本以上的出版品,協助栽培出至少兩百名博士和數十名教授,在歐、美、亞洲設立好幾所「漢學中心」,並經常舉行有重點、有深度的國際漢學會議,當之無愧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漢學研究支持者」。

  基金會成立於1999年,但構想早有了,不過當時不是為了紀念蔣經國。日本政府在1972年以一千億日圓,成立「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協助西方學者與日本學人交流互訪,並在歐美各著名大學成立「日本研究講座」。這樣一來,原來各國的「東亞研究」,逐漸偏向「日本研究」,且有取代「漢學研究」的趨勢。海外華人學者感到憂心,認應起而仿效。

  1986年四月,大批海外學者簽名的建議書到達蔣經國總統的書桌上。生病的蔣經國那時身體已很虛弱,仍親自寫信給行政院長俞國華和教育部長李煥,基金會就動手籌備了。

  蔣經國於1988年1月13日病逝,基金會1999年1月13日成立,就以蔣經國之名命名基金會,來紀念這位對台灣有貢獻的國家領導人。那麼基金會如何定位呢?大家決定重點放在純學術研究。而純學術,就選擇了「中華文化」,因為這個議題「是別的國家拿不走的」。

  基金會的性質既然是學術,就應由學術界的人來領導和執行,並應遵守嚴格的學術規範。現在基金會的各項規畫和補助案,均先由專家組成的評議委員會審議,排列出優先順序,再由董事會視預算情況依序選擇。基金會既不干預受贊助人的研究內容,也不要求他們的研究方向。起初各國學界不免因蔣經國之名而想像基金會的政治性,後來體驗到基金會「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就很樂意與基金會往來,並把與基金會的合作項目列入自己的學術履歷表上。

  蔣經國基金會的基金,當時由政府撥款和民間募集,合計台幣二十三億元。但二十年來,基金會各項補助案已支付二十七億元,比原始基金還多。在去年九月,基金尚存三十六億元,金融危機後,目前還有三十一億元。財務之所以健全,一方面是嚴格控制行政費用,另一方面則是基金在國內外儲運得宜。

  蔣經國基金會雖然在國際上替台灣贏得了聲譽,但他們戔戔之數的經費今後怎麼走下去?再說,舉世之大,台灣只有這麼一個基金會夠嗎?

  1月5日,基金會舉行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會,馬英九總統和很多黨政要人都來了,也講了話,但是沒有誰說半句將來怎樣向外推廣中華文化,以藉此發揮國家影響力的話。而媒體只忙著捕捉首長誰口誤、誰用錯了辭彙,也就無暇他顧了。

  最近很多人投書報章,批評政府的軍購是浪費。大家也許沒注意到,買三十架阿帕契直升機要花七百五十億新台幣,可以設二十五個蔣經國基金會呢!

  有人說,國家的「硬實力」只會使人怕,「軟實力」才會使人敬。實則,台灣的那點「硬實力」,並不會使人怕;但若有「軟實力」,倒真能使人敬。

  

  【2009/01/15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