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彩100年」 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精彩展出

    臺灣近代歷史上,美術的發展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為了檢視、耙梳臺灣這一百年來美術發展的歷程與變嬗,國立臺灣美術館特別規劃了系列主題研究以「臺灣美術百年系列展」為目標,首展即以水彩畫為主。.....

 

展 期 : 97年10月30日至98年2月22日(國立台灣美術館A2展覽室)



劉其偉 - 薄暮的呼聲Ⅰ-婆憂鳥



 胡笳 - 菜市場


 


 馬白水 - 輕舟




 石川欽一郎 - 日本雨景




 

    臺灣近代歷史上,美術的發展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為了檢視、耙梳臺灣這一百年來美術發展的歷程與變嬗,國立臺灣美術館特別規劃了系列主題研究以「臺灣美術百年系列展」為目標,首展即以水彩畫為主。  

  水彩畫在台灣美術的歷史發展上,一直展現高度的創作活力,為使國人能了解這一百年來精采的發展歷史,以及台灣藝術家在水彩畫發展上所作的努力與貢獻,國立臺灣美術館特規劃「台灣水彩100年」展覽,提供社會大眾分享。展覽共計有藝術家53位,除前輩藝術家外,涵蓋當今畫壇老、中、青三代,作品共計114件,其中也包含了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的26件水彩畫精品。 

  自1907年日本人石川欽一郎將英國風水彩畫傳入台灣後,至今正好歷經一個世紀。石川接受英國水彩畫技法影響,喜好周遊列國、勤於寫生,在台16年,影響不少台灣地區前輩畫家,如倪蔣懷、陳澄波、廖繼春、陳植棋、張萬傳等皆受教於他。 

  戰後初期,隨國民政府來臺的水彩畫家,繼石川之後,影響臺灣畫壇的發展,尤其在五、六○年代臺灣的水彩畫壇在「中國水彩畫協會」(1963年成立)的推動下,一般具「中國風」的渲染水彩畫,風靡了一般社會大眾。七○年代,一般講求水墨趣味的水彩畫風在席德進的帶動下,再次風靡,影響年輕一代畫家;他們創作題材也及於臺灣鄉村、都市街景等,表現手法趨於多元化。

  七○年代末八○年代初在鄉土運動的水彩熱潮下,「鄉土寫實」畫風流行,強調地域性特色的表現,及至解嚴前後的水彩畫壇,多樣的風格、素材圍繞多元的議題,形成繁盛活潑的創作風貌。

  此次基於台灣美術史的建構,由收藏豐富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共同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承辦,中華亞太藝術水彩協會、臺灣國際水彩畫協會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協辦,促成「臺灣水彩100年」展,即是為了要達到國立台灣美術館規劃引介臺灣美術發展特色之目標。

  本項展覽依作品面向及時間排序分六大單元,分別是:啟蒙與本土第一代畫家、渡海名家、融合的世代、前黃金時期、黃金時期、後黃金時期等。將焦點放在1907年後迄今(2008年)活躍在台灣藝壇的水彩畫藝術家,呈顯百年來水彩在臺灣的轉折起承,藉以清楚完整的介紹臺灣水彩畫百年的發展脈絡。

 

(文/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修復揭密:臺博館暨南藝大修護研究成果特展」

  展 期 : 97年12月9日至98年6月14日(國立台灣博物館)


臺博館藏黑地女用繡花長禮服上衣




臺博館藏日本信箋保存維護後的狀況




修護原住民陶器的操作狀況




原住民陶器修護時先逐一清理殘片




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參觀修復展




臺博館館長蕭宗煌(右)陪同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參觀修復展

 




  修護對大眾而言ㄧ直是ㄧ知半解的事,修護應是修舊如舊,還是修舊如新呢?如舊到何種程度算是標準呢?這些都是使人困惑的問題,即使是修護界專家學者的看法也無法完全相同。 

  由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合辦之「修護揭密:臺博館暨南藝大修護研究成果特展」將自12月9日起展出至明(98)年6月14日止。這項展覽將以修護為主軸,闡釋修護的本質與意義,解釋修護科學的應用,並藉此展示帶領觀眾探究博物館內部,敘述藏品標本如何修護及如何保存維護的故事。共分為「開宗明義:修護介紹」、「抽絲剝繭:修護科學案例」、「真相還原:文物標本修護案例」、與「適得其所:文物標本保存案例」四大部分。

  臺博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自然史博物館,其歷經百年的典藏及展示,有些藏品曾局部受損,即使狀況良好者也難免留下歲月的痕跡;近年來這些藏品經定期的檢視與狀況分級後,該館陸續執行包括修護處理與典藏保護兩大項的藏品保護措施,其中修護處理除了自行維護保存外,也委由南藝大或其他修護專家執行保護。這些修護保存方法亦配合當代保護的思潮,輔以科學方法的研究、修護與保存,其所顯現的保護觀念與成果對臺博館的典藏品保存具有實質上的效益。

  這項展覽並自11月起即搭配16場「真相還原:文物修護保存科學」系列講座先行暖身,邀請專家學者以「書畫揭裱暫時性加固黏著劑初探」、「臺博館藏原住民文物修護案例介紹」、「織品類標本保護」、「紙類標本保護」、「臺博館原住民文物文化歷史背景與修護」、「浸水地圖修護案例介紹」、「臺博館藏地圖修護案例介紹」、「鄭成功畫作的科學研究」等主題發表專題演講。

  臺博館典藏管理組組長李子寧表示,每一時代都有處理破損文物的觀念與方法,這可說是當代修護思潮建立之前身。早期的「修護」簡單地說就是將破損的物件處理好,讓它光鮮亮麗,或可以使用即可。可是,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與保護觀念重視史學研究的趨勢,當時修好即用或修好不露痕跡的想法,就慢慢地改變了。一般人也許認為修護工作是將破損的文物處理就好了,其實不然,一個完整的修護主要工作項目應包括檢視登錄、執行處理(修復)與維護三步驟。而這三項工作主要涵蓋了文物過去的歷史、現在的狀況與未來的應用;也就是說處理前先了解文物狀況與材質,根據當下的情況、文物的功能與未來的使用,再決定修復處理的技術與維護的方法。修護除了可以穩定文物狀況外,也可藉由檢視與修護的過程瞭解文物的真相。

  李組長強調現在的修護已不似過去,藉著修護手段隱瞞物件瑕疵的事實,而現在的修護是件還原真相的工作,歷史的真相也好,創作過程的真相也罷;修護工作是尊重歷史的工作,必須以歷史為依歸,以文物真實性為根據,尊重文物生命史的經歷,以此延伸推廣之文物保護的原則。但文物修完之後而無保護措施就不是完整的修護工作,以此可見修護還包括了整體性的文物保護管理,而這也是當下重要的修護觀念。修護工作是勞力密集的精工工作,處理完畢的文物,日後若無法得到恰當的保護而遭到破損,那之前的處理可說是白費心了,這也突顯了文物保存管理的重要性。而文物的保存是一門預防性的保護工作,可藉著環境的控制與使用恰當的典藏材料使文物延長壽命。恰當的典藏材料可讓文物多一層保護,使文物不會直接遭遇外在環境的衝擊。    

  臺博館館長蕭宗煌希望能透過「修護揭密:臺博館暨南藝大修護研究成果特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文物本身、維護修護的基本原則、修護工作的科學研究與方法、實際執行的修護案例等各個面向,帶領觀眾窺探臺博館內部典藏的世界及藏品如何維護、修護、保存的故事。

(文/圖:國立台灣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