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阿布神廟大理石群像﹝Statues of Abu Temple﹞約西元前 2500 年

  近東,也就是現今跨越以色列、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的亞洲廣大區域,堪稱早期文明演進的搖籃。在地理上,位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平原稱為「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就希臘文來說,指的是「兩河之間的土地﹞,也就是現今伊拉克巴格達以南的巴比倫﹝Babylonia﹞和北方的亞述﹝Asshur﹞的合稱。

  西元前 8500 年前,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人類已經產生了畜牧、農耕文明。這些當時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人使用黏土塑造大地母神、動物等等小型塑像,作為祈禱豐收的俑像。後來由於農具的改良,這些人逐漸南移到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Sumer﹞地區。這地區是一片低漥的溼地,只要有良好的排水與灌溉系統,就很適合農作生產。因此,他們得生活方式逐漸從畜牧轉化到農業,這是一個文明產生的最重要條件。
 

古代近東的地圖

  從一個在伊朗蘇薩出土的《繪有圖案的杯子》﹝Painted Beaker﹞表面來看,我們意識到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運用裝飾性的繪畫,站著的鳥、野山羊、奔跑的狗,使物品外表的裝飾與形態融為一體。與洞穴壁畫正好相反,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人類在特定空間中所設計的意象。

繪有圖案的杯子
﹝Painted Beaker﹞

約西元前 4,000 ~ 5,000 年

彩陶土器,28.5 公分高,出土於蘇薩〔Susa〕

羅浮宮,巴黎,法國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一片敞開的土地,缺乏地理屏障以保護市鎮,整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就是當地城邦與外來入侵勢力的對抗史,因此建築對於蘇美人的生活保障就格外重要。西元前六千五百年到西元前 3700 年之間,有一批人陸續從其他地方移居到蘇美﹝Sumer﹞地區,定居之後被稱為蘇美人﹝Sumerian﹞。他們由於學會如何控制河水,將原來不適合農業生產的貧瘠土地變成綠洲,因而逐漸落戶形成聚落以及市鎮,以後創造出美索不達米亞的最初文明,蘇美文明。

  後來阿卡德人﹝Akkadian﹞、巴比倫人﹝Babylonian﹞、亞述人﹝Assyrian﹞以及米提亞人﹝Median﹞,相繼繼承和發展了蘇美人的成就,使兩河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頁。其中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因此,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被稱為巴比倫文明。從西元前十八世紀中到西元前六世紀中,這裡先後建立過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

蘇美藝術﹝約 3500 ~ 2000 BC﹞

  西元前 3000 年,阿卡德人從北方移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與蘇美人混居一起,漸漸形成以神殿為中心的城市,每一座城市幾乎都有一個或者幾個廟塔〔Ziggurat〕。在這片土地上,木材十分缺少,又沒有多少石頭,所以人們就曬製土磚或燒磚建造房屋,創造了拱和穹窿結構。後來,羅馬人繼續將這種結構方法加以發展,並被各個時代繼承下來。殘留至今,還能夠讓世人見識到的廟塔是位於烏爾〔Ur〕的烏爾南姆廟塔〔Ziggurat of King Urnammu〕。

  烏爾南姆廟塔是用灰土建構,外貼一層磚,砌著薄薄的凸出體。當時居住在這裡的人認為山岳支承著天地,山裡蘊藏生命的源泉,雨從山裡來,山水注滿了河流,天上的神也住在山裡,山是人與神之間的交通道路,於是建起了巨大的類似於古埃及人的台階形金字塔的祭祀高台,來表示他們對山岳的崇拜。

烏爾南姆廟塔
﹝Ziggurat of King Urnammu﹞

約西元前 2500 年

烏爾〔Ur〕,伊拉克

  隨著都市文明的產生,個人與團體的關係變得日益密切,為了傳達彼此的意念,文字的需要便應運而生。從位於幼發拉底河左岸的烏魯克﹝Uruk﹞出土的黏土板發現,蘇美人於西元前 3300 年就已經用削尖的蘆葦在柔軟的黏土上書寫,以一種楔形的視覺符號體系紀錄交易行為。這種視覺符號體系是人類最早的楔形文字﹝Cuneiform inscription﹞。

楔形文字泥板
﹝Stele of Cuneiform inscription﹞

約西元前 3000 年

泥板,20.3 cm 高,烏爾出土

明尼蘇達大學博物館,明尼蘇達,美國

  隨著時代的演進,蘇美人的人物雕像越來越接近自然,他們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泰爾‧阿斯瑪﹝Tell Asmar﹞出土的一組小雕像就是其中一部分。這些大小不同的雕像包括男女老幼,每個人都雙手抱十在胸,顯然是在向天神祈禱的模樣。最為突出的是每一個雕像都有一雙奇大無比的眼睛,這可能是強調凡人與神進行精神上交流所流露出來的驚異表情。

阿布神廟大理石群像
﹝Statues of Abu Temple﹞

約西元前 2500 年

大理石,最高的有 75 公分高,泰爾‧阿斯瑪出土。

芝加哥大學東方博物館,芝加哥﹝Chicago﹞,美國

  蘇美雕刻家以木頭或金屬為材料時,作品的形體就更為柔和而真實,一件從烏爾南姆廟塔附近的皇家墓地中發掘出來的《烏爾豎琴音箱》﹝Queen's Lyre from Ur﹞就是類似的作品。

烏爾豎琴音箱
﹝Queen's Lyre from Ur﹞

約西元前 2600 ~ 2400 年

木頭,金葉片、天青石和貝殼鑲嵌,43 cm 高,烏爾出土

賓州大學大學博物館,費城﹝Philadelphia﹞,美國

  蘇美文化後被阿卡德人所吸收。阿卡德人由北方遷徙至蘇美地區,是一支說閃語的民族。他們在美索不達米亞稱王後,開始有征服世界的野心。阿卡德皇帝﹝Akkadian Ruler﹞青銅頭像的鼻子以及眼尾到臉頰間突出的部位,表現十分寫實;從鬍鬚和頭髮上,又展現出權力者的威嚴氣質。

阿卡德皇帝頭像
﹝Head of an Akkadian Ruler﹞

約西元前 2250 年

青銅,30.5 cm 高,尼尼微﹝Nineveh﹞出土

伊拉克博物館,巴格達,伊拉克



古巴比倫藝術﹝約 1900 ~ 1600 BC﹞

  在西元前 2200 年左右,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支閃族阿摩利人﹝Amorites﹞攻佔了巴比倫,而後以此為中心,南征北討,四處征戰,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巴比倫帝國,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稱為巴比倫人。歷史上曾存在兩個巴比倫帝國,這裏說的是第一個巴比倫帝國,為與後來的巴比倫帝國區別,習慣上又把它稱為「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王國的崛起標誌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進入了第二個重要階段。

  古巴比倫王朝﹝西元前 2000 ~ 1700 年﹞,雖然在宗教文學方面有不少的編纂作品,但在藝術領域中只有記載《漢摩拉比法典》﹝the Law Code of Hammurabi﹞ 的石碑流傳下來。漢摩拉比是古巴比倫最傑出的國王,他建立了君權神授的中央集權制度,並集蘇美法典的大成,編成《漢摩拉比法典》。以當時蘇美地區的藝術所能表現的技術水準來看,這個石碑可稱得上是最古老的宮廷美術,且有一定的藝術水準。

漢摩拉比法典碑
﹝Stele inscribed with the Law Code of Hammurabi﹞

約西元前 1760 年

黑綠色玄武岩,高 225公分、寬 65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感謝視覺素養學習網資料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